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网约车平台及其民事责任的基础分析 | 第15-22页 |
第一节 网约车及网约车平台的概念与发展 | 第15-17页 |
一、网约车的概念 | 第15页 |
二、网约车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三、网约车平台的形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网约车平台的特殊性分析 | 第17-19页 |
一、网约车平台的特点 | 第17页 |
二、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服务公司和电商平台的比较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承担的演变 | 第19-22页 |
一、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承担主体的合法化 | 第19-20页 |
二、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法定化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的制度现状与缺陷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的制度现状 | 第22-24页 |
一、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的制度沿革 | 第22-23页 |
二、网约车平台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的制度缺陷 | 第24-30页 |
一、网约车平台与车主之间的法律关系认定不准确 | 第25-26页 |
二、网约车平台的法律关系主体定位不合理 | 第26-28页 |
三、网约车平台的民事责任形态不全面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的理论分歧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网约车平台法律关系主体定位的理论分歧 | 第30-33页 |
一、承运人说 | 第30-31页 |
二、居间人说 | 第31-32页 |
三、港口说 | 第32-33页 |
四、共同经营者说 | 第33页 |
第二节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形态的理论分歧 | 第33-36页 |
一、承运人责任说 | 第33-34页 |
二、单向连带责任说 | 第34-35页 |
三、先行赔付责任说 | 第35页 |
四、不真正连带责任说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网约车平台法律关系主体定位与民事责任形态理论分歧的评析. | 第36-39页 |
一、网约车平台法律关系主体定位理论分歧的评析 | 第36-37页 |
二、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形态理论分歧的评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的制度完善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厘清网约车平台与车主类型化认定的法律关系 | 第39-41页 |
一、网约车平台提供信息交换服务的模式 | 第39-40页 |
二、网约车平台提供信息交换服务+车辆运输服务的模式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明确网约车平台的二元化法律关系主体定位 | 第41-43页 |
一、新型承运人定位 | 第41-42页 |
二、共同经营者定位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完善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形态 | 第43-47页 |
一、确立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形态的思考 | 第43-44页 |
二、完善网约车平台民事责任形态的路径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