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单用途预付卡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单用途预付卡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单用途预付卡的基本分析 | 第16-22页 |
一、单用途预付卡定义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单用途预付卡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单用途预付卡的性质 | 第18-19页 |
四、单用途预付卡消费模式的合理性与风险性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单用途预付卡监管的基本分析 | 第22-27页 |
一、单用途预付卡监管的界定 | 第22-23页 |
二、单用途预付卡市场的实际现状以及监管的功能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我国单用途预付卡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我国单用途预付卡监管的现状 | 第27-31页 |
一、《意见》对预付卡的监管规定 | 第27-28页 |
二、《通知》对预付卡的监管规定 | 第28页 |
三、《办法》对单用途预付卡的专门规定 | 第28-29页 |
四、我国部分省市对单用途预付卡的监管措施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我国单用途预付卡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1-38页 |
一、监管职责分工不明确 | 第31-32页 |
二、监管对象不全面 | 第32-34页 |
三、监管的方式缺乏强制性 | 第34-35页 |
四、资金监管的手段缺位 | 第35页 |
五、行业监督机制缺失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预付卡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 第38-44页 |
第一节 日本预付卡的监管机制 | 第38-40页 |
一、申报与登记制度 | 第38-39页 |
二、主体型监管模式 | 第39页 |
三、发行协会制度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预付卡的监管机制 | 第40-41页 |
一、明确界定预付卡监管范围 | 第40-41页 |
二、履约保证制度 | 第41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预付卡监管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4页 |
一、监管主体分工明确 | 第42页 |
二、加强对预付资金安全保障 | 第42页 |
三、注重行业协会的监督地位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单用途预付卡监管问题的法律对策 | 第44-53页 |
第一节 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 | 第44-46页 |
一、确立中央与地方监管权力的分工 | 第44页 |
二、构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全面监管各类发卡主体 | 第46-47页 |
一、增加非企业法人的市场监管 | 第46页 |
二、加大处罚力度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设立分类监管方式 | 第47-48页 |
一、事前审批制 | 第47-48页 |
二、备案登记制 | 第48页 |
第四节 构建多元资金监管模式 | 第48-50页 |
一、风险保证金制度 | 第49页 |
二、第三方信托制度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建立行业协会监督机制 | 第50-53页 |
一、协会内部奖惩评价制度 | 第51页 |
二、规范单用途预付卡合同文本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