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连环画改编的历史语境及传播策略的选择 | 第17-25页 |
第一节 连环画改编的历史语境 | 第17-20页 |
一、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 第17-19页 |
二、受众的文化水平及受教育情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的文艺政策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策略下的连环画改编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与小说之间的媒介转换 | 第25-34页 |
第一节 由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与小说之间的转换可能性 | 第25-28页 |
一、生成性关系 | 第25-26页 |
二、历史性血缘 | 第26-27页 |
三、叙事性特点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文学与连环画转换过程中的变化 | 第28-34页 |
一、由时间性叙事转变为空间性叙事 | 第29-30页 |
二、增益与缺失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由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的创作模式的确立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的方向把控 | 第34-40页 |
一、专业出版社的成立 | 第34-35页 |
二、连环画的评论与批评 | 第35-37页 |
三、创作队伍的扩大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的艺术创作 | 第40-50页 |
一、多样的表现方式 | 第40-45页 |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 | 第45-47页 |
三、文字脚本的添加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由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的传播与接受 | 第50-57页 |
第一节 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的传播 | 第50-55页 |
一、传播模式的确立 | 第50-52页 |
二、两种主要传播方式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文学改编而来的连环画的接受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