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3 应用意义 | 第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人工生命理论 | 第15页 |
2.2 分形建模理论 | 第15-16页 |
2.3 植物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3.1 植物学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3.2 树模型形态结构的定义 | 第16-17页 |
2.3.3 树木形态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2.4 基本建模方法 | 第18-24页 |
2.4.1 L-system | 第18-19页 |
2.4.2 双尺度自动机 | 第19-21页 |
2.4.3 粒子系统 | 第21-22页 |
2.4.4 迭代函数系统 | 第22页 |
2.4.5 子结构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杨树枝干形态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24-39页 |
3.1 杨树的植物学特征分析 | 第24页 |
3.2 杨树生长函数的比较与筛选 | 第24-27页 |
3.3 结合改进的双尺度自动机与L-system构建杨树枝干 | 第27-30页 |
3.3.1 对双尺度自动机模型和L-system建模分析 | 第27页 |
3.3.2 杨树枝干的双尺度自动机模型定义 | 第27-28页 |
3.3.3 对双尺度自动机模型的改进 | 第28-29页 |
3.3.4 将双尺度自动机模型转化为L-system | 第29-30页 |
3.4 杨树枝干生长的建模 | 第30-35页 |
3.4.1 杨树枝干生长的双尺度自动机模型 | 第30-31页 |
3.4.2 杨树枝干的双尺度自动机模型转化为L-system | 第31-34页 |
3.4.3 结合生长函数建模的原理 | 第34-35页 |
3.4.4 L-system对杨树枝干作图的原理 | 第35页 |
3.5 杨树枝干的三维模型构建 | 第35-39页 |
3.5.1 构建三维模型的L-system原理 | 第35-37页 |
3.5.2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杨树枝干的生长约束模型构建 | 第39-44页 |
4.1 杨树枝干生长约束模型构建原理 | 第39-40页 |
4.2 杨树枝干生长的向光性模拟 | 第40-42页 |
4.2.1 对枝干弯曲程度的约束 | 第40-41页 |
4.2.2 对枝干生长数量的约束 | 第41-42页 |
4.3 杨树枝干的形态结构模型和生长约束模型的结合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基于人工生命约束系统杨树枝干生长仿真的实现 | 第44-50页 |
5.1 开发工具介绍 | 第44页 |
5.2 模型实现算法设计 | 第44-45页 |
5.3 编码实现 | 第45-50页 |
第六章 测试与评价 | 第50-57页 |
6.1 实验结果与测试 | 第50-55页 |
6.2 效果评价 | 第55-5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