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牡丹亭》舞台改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3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2页
    二、研究综述第12-21页
    三、研究方法第21-22页
    四、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一章 《牡丹亭》在舞台上的呈现第23-38页
    第一节 明清时期《牡丹亭》表演状况第23-29页
        一、明代演剧第25-27页
        二、清代演剧第27-29页
    第二节 明清时期《牡丹亭》底本形态第29-34页
        一、全本戏第29-32页
        二、折子戏第32-33页
        三、小本戏第33-34页
    第三节 民国至今的《牡丹亭》呈现第34-38页
        一、抢救折子戏第34-35页
        二、新编全本戏第35-38页
第二章 《牡丹亭》剧本的革新与误读第38-63页
    第一节 腰斩全本戏第38-56页
        一、喜中含悲的《婚走》第47-51页
        二、承上启下的《急难》第51-53页
        三、契合古剧精神的《圆驾》第53-56页
    第二节 拼接折子戏第56-63页
        一、《肃苑》:过场戏衔接问题第57-60页
        二、《圆驾》:改戏的利弊第60-63页
第三章 《牡丹亭》人物角色舞台新解第63-83页
    第一节 杜丽娘形象再探第63-71页
        一、个性气质的对立统一第63-66页
        二、表演中的误读第66-71页
    第二节 其他人物多面性的缺失第71-83页
        一、删减过场戏导致人物平面化第71-75页
        二、简化戏剧情节导致角色类型化第75-78页
        三、小人物“情欲”主题的缺失第78-83页
第四章 《牡丹亭》表演风格探究第83-101页
    第一节 明清表演风格:适宜厅堂,以雅为主第83-90页
        一、《牡丹亭》舞台传播之难第84-88页
        二、折子戏常演不衰第88-90页
    第二节 现代舞台表演风格:传承为主,一枝独秀第90-97页
        一、增添民俗,符合传统戏曲的杂糅性第91-95页
        二、“创造性”原则,符合传统戏曲的表象性第95-97页
    第三节 表演风格特殊化:“角儿”的产生第97-101页
第五章 《牡丹亭》舞台美术的创设第101-116页
    第一节 表演场所的革新与创造第101-107页
        一、舞台构造的继承与创新第102-105页
        二、舞台空间感的营造第105-107页
    第二节 脚色穿关的继承与发展第107-116页
        一、花神:穿关的创造性演变第107-113页
        二、石道姑、杨婆:脚色的替换与细化第113-116页
结语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附录 现代全本《牡丹亭》舞台年表第123-13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约翰·塞尔夫的身份建构--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金钱—绝命书》
下一篇:山东莒县方言尖团音语音变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