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及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理论方法 | 第19-36页 |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述 | 第19-25页 |
2.1.1 舆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24页 |
2.1.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与特征 | 第24-25页 |
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理论 | 第25-27页 |
2.2.1 生命周期的阶段论 | 第25-26页 |
2.2.2 复杂网络理论 | 第26页 |
2.2.3 社会动力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的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2.3.1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7-28页 |
2.3.2 大众传播理论 | 第28-29页 |
2.3.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2.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方法 | 第30-36页 |
2.4.1 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4.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1-33页 |
2.4.3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方法 | 第33页 |
2.4.4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方法 | 第33-34页 |
2.4.5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 第36-46页 |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3.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 第37-40页 |
3.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7-39页 |
3.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3.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0-41页 |
3.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解释 | 第41-46页 |
3.4.1 舆情信息指标 | 第41-43页 |
3.4.2 舆情扩散指标 | 第43-44页 |
3.4.3 舆情受众指标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 第46-63页 |
4.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 第46-57页 |
4.1.1 指标初选结果及量化方法 | 第46-52页 |
4.1.2 指标数据挖掘 | 第52-53页 |
4.1.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53-54页 |
4.1.4 指标筛选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4.1.5 指标筛选的主成分分析 | 第55-57页 |
4.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 第57页 |
4.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分析 | 第57-63页 |
4.3.1 建立层次模型 | 第58-59页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9-61页 |
4.3.3 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63-69页 |
5.1 案例验证方法思路 | 第63-64页 |
5.2“呼格案”指标数据采集 | 第64-65页 |
5.2.1 数据采集方式及来源 | 第64页 |
5.2.2 数据采集结果 | 第64-65页 |
5.3“呼格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综合指数计算 | 第65页 |
5.4“呼格案”百度舆情综合指数计算 | 第65-67页 |
5.5 实证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