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3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方法 | 第12-17页 |
1.3.1 生物降解法 | 第12页 |
1.3.2 光催化降解法 | 第12-13页 |
1.3.3 电化学氧化法 | 第13页 |
1.3.4 臭氧氧化法 | 第13-14页 |
1.3.5 高级氧化法 | 第14页 |
1.3.6 膜分离法 | 第14-15页 |
1.3.7 吸附法 | 第15-17页 |
1.4 吸附剂表面理化性质对吸附的影响 | 第17-20页 |
1.5 聚丙烯非织造布概述及其表面改性技术 | 第20-22页 |
1.5.1 聚丙烯非织造布的特点 | 第20页 |
1.5.2 非织造布表面改性技术 | 第20-22页 |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1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2.2 主要化学试剂和药品 | 第23-24页 |
2.2.3 目标污染物的主要物理化学参数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1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页 |
2.3.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2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 | 第25页 |
2.3.4 改性前后非织造布亲疏水性测试 | 第25-26页 |
2.4 目标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5 吸附实验 | 第26-27页 |
2.5.1 吸附BPA实验 | 第26页 |
2.5.2 吸附二甲苯实验 | 第26-27页 |
2.5.3 浓度对于吸附的影响 | 第27页 |
2.5.4 温度对于吸附的影响 | 第27页 |
2.6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27-31页 |
2.6.1 吸附动力学 | 第27-28页 |
2.6.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28页 |
2.6.3 吸附热力学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聚丙烯基非织造布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功能性非织造布的制备 | 第31-33页 |
3.2.1 甲基丙烯月桂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单体的引入 | 第32-33页 |
3.2.2 环氧基团开环反应 | 第33页 |
3.2.3 环氧基团二次开环反应 | 第33页 |
3.3 改性前后非织造布的表征 | 第33-39页 |
3.3.1 红外谱图分析 | 第33-35页 |
3.3.2 表面形貌和SEM-EDX分析 | 第35-36页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6-38页 |
3.3.4 改性后非织造布表面亲疏水基团摩尔比 | 第38页 |
3.3.5 纯水接触角测试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非织造布的结构与吸附性能研究 | 第41-49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吸附性实验 | 第42-47页 |
4.2.1 吸附二甲苯和BPA | 第42-43页 |
4.2.2 吸附动力学 | 第43-44页 |
4.2.3 吸附等温线 | 第44-45页 |
4.2.4 吸附热力学 | 第45-47页 |
4.3 吸附机理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