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7-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7页
        1.1.2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第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页
    1.4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43页
    2.1 仿生学起源及的发展第21-25页
        2.1.1 仿生学的起源第21-22页
        2.1.2 企业仿生管理第22-24页
        2.1.3 经济仿生第24-25页
    2.2 个体仿生研究现状第25-32页
        2.2.1 生命周期第25-28页
        2.2.2 企业生命体第28-30页
        2.2.3 企业DNA第30-32页
    2.3 种群仿生研究综述第32-35页
    2.4 群落仿生研究综述第35-41页
    2.5 生态系统仿生研究综述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相关理论第43-58页
    3.1 生态学基本概念第43页
    3.2 生态位理论第43-45页
    3.3 食物链理论第45-46页
    3.4 生态系统种间关系理论第46-48页
    3.5 关键种理论第48-50页
        3.5.1 关键种的概念第48-50页
        3.5.2 关键种的分类第50页
    3.6 产业链理论第50-56页
        3.6.1 产业链的概念第50-53页
        3.6.2 产业链的内涵第53-54页
        3.6.3 产业链的类型第54-55页
        3.6.4 价值链和供应链第55-56页
    3.7 产业生态学理论第56-57页
    3.8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企业种间关系第58-76页
    4.1 企业生态位的定义及内涵第58-64页
        4.1.1 企业生态位的内涵第58-60页
        4.1.2 企业生态位的维度第60-63页
        4.1.3 企业生态位的特征第63-64页
    4.2 企业种群的定义及内涵第64-66页
    4.3 企业种间关系第66-72页
        4.3.1 竞争关系第66-68页
        4.3.2 共生关系第68-70页
        4.3.3 寄生关系第70-72页
        4.3.4 偏利关系与偏害关系第72页
    4.4 关键种企业的定义及内涵第72-75页
        4.4.1 关键种企业的定义第72-73页
        4.4.2 关键种企业的作用第73-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企业生态链理论第76-86页
    5.1 企业生态链的内涵第76-82页
        5.1.1 企业生态链的内涵第76-77页
        5.1.2 企业生态链的类型第77-79页
        5.1.3 企业生态链与食物链的比较第79-82页
    5.2 企业生态链的特点第82-83页
        5.2.1 企业生态链的自组织第82页
        5.2.2 企业生态链的他组织第82-83页
        5.2.3 企业种群层次结构的复杂性第83页
    5.3 企业生态链的内部机制第83-85页
        5.3.1 形成机制——生态位互异第83-84页
        5.3.2 稳定机制——互利共生与关键种企业的形成第84页
        5.3.3 调节机制——协同进化第84-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企业生态链模型第86-101页
    6.1 生物种群间关系模型第86-89页
        6.1.1 Logistic 模型的生物学含义第86-87页
        6.1.2 Lotka- Volterra 模型的生物学含义第87-89页
    6.2 企业种群的logistic 增长模型第89-90页
    6.3 企业种群竞争模型第90-93页
        6.3.1 种群竞争模型及其含义第90-91页
        6.3.2 模型稳定点的解第91-93页
    6.4 企业种群共生模型第93-97页
        6.4.1 种群共生模型及其含义第93-94页
        6.4.2 平等式共生模型稳定点的解第94-95页
        6.4.3 卫星式共生模型及稳定点的解第95-97页
    6.5 企业种群 Lotka- Volterra 捕食模型第97-100页
    6.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7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分析第101-126页
    7.1 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构成第101-107页
        7.1.1 汽车制造企业群落构成第101-102页
        7.1.2 汽车制造企业群落的运行机理第102-104页
        7.1.3 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构成第104-107页
    7.2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的演进第107-111页
        7.2.1 创立阶段:1953~1978 年第107-108页
        7.2.2 起步阶段:1979~1993 年第108-109页
        7.2.3 快速成长阶段:1994~2004 年第109-110页
        7.2.4 成熟阶段:2005~现在第110-111页
    7.3 吉林省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现状及问题分析第111-120页
        7.3.1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第111-113页
        7.3.2 吉林省汽车制造企业增长趋势分析第113-116页
        7.3.3 吉林省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存在的问题分析第116-120页
    7.4 促进吉林省汽车制造企业生态链进化的策略研究第120-125页
        7.4.1 大力发展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群落营养结构第120-121页
        7.4.2 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畅通的生态通道第121页
        7.4.3 加强对关键种企业的培育力度,促进种群协同进化第121-122页
        7.4.4 发展新能源汽车企业生态链第122-123页
        7.4.5 明确各自生态位,强化种间共生合作第123-124页
        7.4.6 促进成长的各种资源向创新主体种群流动第124-125页
    7.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8.1 研究结论第126-127页
    8.2 本文创新点第127-128页
    8.3 研究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下一篇: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基于C市东村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