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论文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 ——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1.2.2 自杀相关理论模型第14-17页
        1.2.3 自杀的影响因素第17-18页
        1.2.4 自我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5 自我控制测量第19-20页
        1.2.6 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第20-21页
    1.3 研究设想第21-24页
        1.3.1 问题提出第21-22页
        1.3.2 研究假设第22页
        1.3.3 研究意义第22-24页
2 调查研究自我控制在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中的作用第24-41页
    2.1 研究目的第24页
    2.2 研究假设第24页
    2.3 研究对象与调查过程第24-25页
        2.3.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24页
        2.3.2 调查过程第24-25页
    2.4 调查工具第25-26页
        2.4.1 一般人口学信息问卷第25页
        2.4.2 自我控制量表第25-26页
        2.4.3 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调查问卷第26页
    2.5 质量控制第26-27页
        2.5.1 准备工作第26页
        2.5.2 调查的实施第26页
        2.5.3 信息偏倚的控制第26-27页
        2.5.4 时间控制第27页
    2.6 伦理学声明第27页
    2.7 数据录入与分析第27页
    2.8 .研究结果第27-39页
        2.8.1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现状第27-31页
        2.8.2 大学新生自我控制的特点第31-35页
        2.8.3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自我控制和自杀行为第35-36页
        2.8.4 自杀意念、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与自杀行为的相关分析第36页
        2.8.5 自杀意念与大学新生自杀行为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第36-39页
        2.8.6 自杀意念频次与大学新生自杀行为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第39页
    2.9 讨论第39-41页
3 实验研究自我控制在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第41-49页
    3.1 实验目的第41页
    3.2 实验假设第41页
    3.3 实验对象第41-42页
    3.4 数据分析第42页
    3.5 研究工具第42-44页
        3.5.1 调查工具第42页
        3.5.2 实验材料第42页
        3.5.3 实验步骤第42-43页
        3.5.4 实验仪器第43-44页
    3.6 实验程序第44页
    3.7 实验数据处理第44-45页
    3.8 实验结果第45-48页
        3.8.1 内隐自杀意念在大学新生自杀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上的差异第46-47页
        3.8.2 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第47-48页
    3.9 讨论第48-49页
4 总讨论第49-53页
    4.1 大学生自杀的状况分析第49-50页
    4.2 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我控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第50-51页
    4.3 自我控制在大学生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第51-53页
5 结论与建议第53-54页
    5.1 研究结论第53页
    5.2 对策和建议第53页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附录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个人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阴道上皮细胞转染抗菌肽LL-37和防御素5后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伤害避免人格维度的多模态MR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