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7-19页 |
一、LL37和HD5真核重组质粒构建 | 第19-36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19-30页 |
1.1.1 试验试剂及设备 | 第19-22页 |
1.1.2 人阴道上皮细胞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获得 | 第22-23页 |
1.1.3 用PCR法从人阴道cDNA中扩增获编码HD5,LL-37成熟肽的DNA序列 | 第23-24页 |
1.1.4 目的基因克隆入pGEM-T-Easy载体 | 第24-27页 |
1.1.5 pcDNA3.1(+)/LL-37-EGFP和pcDNA3.1(+)/HD5-EGFP真核重组质粒构建 | 第27-30页 |
1.2 结果 | 第30-31页 |
1.2.1 人阴道上皮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30页 |
1.2.2 人HD5和LL-37基因的获得 | 第30-31页 |
1.2.3 HD5、LL-37克隆入pGEM-T-Easy载体 | 第31页 |
1.2.4 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HD5-EGFP和pcDNA3.1(+)/LL-37-EGFP的酶切鉴定 | 第31页 |
1.3 讨论 | 第31-35页 |
1.3.1 AMPs生物特性及应用前景 | 第31-32页 |
1.3.2 HD5、LL-37目的基因的获得及亚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1.3.3 HD5和LL-37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 第34-35页 |
1.4 小结 | 第35-36页 |
二、阴道上皮原代培养及假丝酵母菌制备 | 第36-46页 |
2.1 资料和方法 | 第36-39页 |
2.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1.2 人阴道上皮细胞原代培养 | 第36-37页 |
2.1.3 人阴道上皮细胞传代培养 | 第37-38页 |
2.1.4 人阴道上皮细胞鉴定 | 第38-39页 |
2.1.5 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制备 | 第39页 |
2.2 结果 | 第39-42页 |
2.2.1 人阴道上皮细胞的生长特点 | 第39-40页 |
2.2.2 细胞活力检测和纯度鉴定 | 第40页 |
2.2.3 免疫组化鉴定 | 第40-41页 |
2.2.4 假丝酵母菌生长情况 | 第41-42页 |
2.3 讨论 | 第42-45页 |
2.3.1 阴道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选择 | 第42-44页 |
2.3.2 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 | 第44-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三、阴道上皮细胞转染LL37和HD5重组质粒后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 | 第46-62页 |
3.1 资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3.1.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第4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1.3 统计学方法 | 第50页 |
3.2 结果 | 第50-58页 |
3.2.1 重组质粒pcDNA3.1(+)/HD5-EGFP及pcDNA3.1(+)/LL-37-EGFP的瞬时转染效率 | 第50-51页 |
3.2.2 重组质粒转染后阴道上皮细胞LL-37、HD5的分泌水平 | 第51-53页 |
3.2.3 抗菌肽LL-37和HD5真核重组质粒转染阴道上皮细胞后抑菌效果 | 第53-56页 |
3.2.4 阴道上皮细胞转染真核重组质粒后IL-8分泌水平变化 | 第56-58页 |
3.3 讨论 | 第58-62页 |
3.3.1 阴道上皮细胞转染HD5、LL-37真核重组质粒后HD5、LL-37的表达情况 | 第58页 |
3.3.2 阴道上皮细胞转染HD5、LL-37真核重组质粒后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 | 第58-59页 |
3.3.3 阴道上皮细胞转染AMPs重组质粒后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第59-62页 |
全文结论 | 第62-6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附录1. HD5基因测序图谱 | 第70-71页 |
附录2. LL37基因测序图谱 | 第71-72页 |
综述 | 第72-87页 |
抗菌肽在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中的作用 | 第72-8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