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0页 |
综述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第10-24页 |
1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第10-11页 |
2 治疗癌性疼痛 | 第11-14页 |
2.1 癌性疼痛的机制 | 第11-13页 |
2.1.1 外周敏化 | 第11-12页 |
2.1.2 肿瘤分泌因子伴随炎症因素致痛 | 第12页 |
2.1.3 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疼痛 | 第12页 |
2.1.4 肿瘤导致管腔脏器功能障碍及对痛觉敏感组织的刺激而引起疼痛 | 第12页 |
2.1.5 肿瘤侵犯骨骼,骨癌疼痛 | 第12页 |
2.1.6 中枢敏化 | 第12-13页 |
2.2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第13-14页 |
2.3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 第14页 |
3 治疗恶性肿瘤 | 第14-18页 |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 第14-17页 |
3.1.1 抑制端粒酶活性、降低h TERT-mRNA表达 | 第15页 |
3.1.2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周期 | 第15页 |
3.1.3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 第15-16页 |
3.1.4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16页 |
3.1.5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第16页 |
3.1.6 抗肿瘤细胞粘附与侵润转移 | 第16页 |
3.1.7 对免疫功能的调控 | 第16-17页 |
3.2 联合放化疗提高临床疗效 | 第17页 |
3.3 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 | 第17-18页 |
3.4 治疗癌性胸腹水 | 第18页 |
4 结论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临床资料 | 第25-28页 |
1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2 病例标准 | 第25页 |
2.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5页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5页 |
2.3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1 临床分组 | 第25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3.3 研究周期 | 第26页 |
4 观测指标 | 第26-27页 |
4.1 疼痛评分(NRS) | 第26页 |
4.2 生活质量测评(EORTC QLQ-C30(V3.0)) | 第26-27页 |
4.3 安全性指标 | 第27页 |
5 统计学处理 | 第27-28页 |
诊疗标准 | 第28-30页 |
1 诊断标准 | 第28页 |
2 疗效评价 | 第28-30页 |
2.1 疼痛疗效评价标准 | 第28页 |
2.2 生活质量评分具体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结果 | 第30-40页 |
1 入组情况 | 第30页 |
2 基线资料 | 第30-32页 |
2.1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 第30页 |
2.2 患者病种分布情况(见表2) | 第30页 |
2.3 患者临床分期情况(见表3) | 第30页 |
2.4 患者既往治疗情况(见表4) | 第30-31页 |
2.5 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见表5) | 第31页 |
2.6 患者疼痛类型情况(见表6) | 第31页 |
2.7 入院前是否应用止痛药物(见表7) | 第31-32页 |
2.8 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分情况(见表8 ) | 第32页 |
3 治疗结果分析 | 第32-40页 |
3.1 疼痛疗效评价 | 第32-35页 |
3.1.1 治疗组疼痛疗效评价(表9-11) | 第32-33页 |
3.1.2 对照组疼痛疗效评价(表12-14) | 第33-35页 |
3.1.3 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疗效比较 | 第35页 |
3.2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变化比较(见表17) | 第35-36页 |
3.3 生活质量量表(QLQ-C30)数据结果统计 | 第36-38页 |
3.3.1 各组内比较 | 第36-37页 |
3.3.2 两组间比较结果 | 第37-38页 |
3.4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数据统计(表27)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