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9页 |
1.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 | 第9-11页 |
1.2.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时空分布 | 第11-12页 |
1.2.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 | 第12-13页 |
1.3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概况 | 第16-24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2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页 |
2.1.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6-18页 |
2.1.3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 第18-20页 |
2.1.4 区域岩浆活动和岩浆岩 | 第20页 |
2.1.5 区域矿产 | 第20-22页 |
2.2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概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金川铜镍矿床Ⅱ矿区含矿岩体地质特征 | 第24-44页 |
3.1 Ⅱ矿区地质概况 | 第24-26页 |
3.1.1 Ⅱ矿区岩体围岩特征 | 第24页 |
3.1.2 Ⅱ矿区构造特征 | 第24-26页 |
3.1.3 Ⅱ矿区岩浆岩特征 | 第26页 |
3.2 Ⅱ矿区岩相学特征 | 第26-31页 |
3.2.1 岩体的规模、形态 | 第26-27页 |
3.2.2 岩相分布特征 | 第27-30页 |
3.2.3 超基性岩的派生脉岩 | 第30-31页 |
3.3 Ⅱ矿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1-40页 |
3.4 Ⅱ矿区主矿体特征 | 第40-44页 |
3.4.1 ①号矿体特征 | 第40-41页 |
3.4.2 ②号矿体特征 | 第41-42页 |
3.4.3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矿物学特征研究 | 第44-84页 |
4.1 造岩矿物 | 第44-60页 |
4.1.1 橄榄石(Olivine) | 第44-51页 |
4.1.2 辉石(Pyroxene) | 第51-54页 |
4.1.3 长石(Feldspar) | 第54-56页 |
4.1.4 岩石蚀变 | 第56-60页 |
4.2 矿石矿物 | 第60-74页 |
4.2.1 磁黄铁矿(Pyrrhotite,代号 Po )Fe_(1-x)S | 第60-63页 |
4.2.2 镍黄铁矿(Pentlandite,代号 Pn)(Fe,Ni)_9S_8 | 第63-65页 |
4.2.3 黄铜矿(Chalcopyrite,代号 Clp)CuFeS_2 | 第65-67页 |
4.2.4 方黄铜矿(Cubanite,代号 Cut)CuFe_2S_3 | 第67-69页 |
4.2.5 紫硫镍铁矿(Violarite,代号 Vil)FeNi_2S_4 | 第69页 |
4.2.6 墨铜矿(Valleriite,代号 Val)4(Fe, Cu)S·3(Mg, Al)(OH)_2 | 第69-70页 |
4.2.7 黄铁矿(Pyrite,代号 Py) FeS_2 | 第70-72页 |
4.2.8 白铁矿(Marcasite,代号 Mrc)FeS_2 | 第72-73页 |
4.2.9 磁铁矿(Magnetite,代号 Mag)Fe_3O_4 | 第73-74页 |
4.3 贵金属矿物特征 | 第74-80页 |
4.4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80-84页 |
4.4.1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 | 第80-82页 |
4.4.2 矿物生成顺序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矿物的形成条件及成因指示意义 | 第84-94页 |
5.1 矿物形成时的温度、压力条件 | 第84-89页 |
5.1.1 橄榄石温度计 | 第84-85页 |
5.1.2 二辉石温度计 | 第85-87页 |
5.1.3 单斜辉石温度计 | 第87-88页 |
5.1.4 斜方辉石温压计 | 第88-89页 |
5.2 橄榄石成因指示意义 | 第89-91页 |
5.3 单斜辉石成因指示意义 | 第91-92页 |
5.3.1 单斜辉石对母岩浆成分的指示 | 第91-92页 |
5.3.2 单斜辉石对岩浆同化混染作用的指示 | 第92页 |
5.4 金属硫化物成因指示意义 | 第92-93页 |
5.5 讨论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