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及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14-20页 |
2.1 区域协同发展基础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2.2 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0-27页 |
3.1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3.1.1 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3.1.2 天津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1.3 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3.2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第4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检验 | 第27-33页 |
4.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模型 | 第27页 |
4.2 研究中样本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27-30页 |
4.3 关联度模型的关联度计算 | 第30-31页 |
4.4 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第5章 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 第33-40页 |
5.1 日本东京圈产业协同发展经验 | 第33-36页 |
5.1.1 建立了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 第34页 |
5.1.2 完善了交通发达的业务核心城市网 | 第34-35页 |
5.1.3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35-36页 |
5.2 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 第36-40页 |
5.2.1 明确京津冀三地产业定位,完善核心城市网建设 | 第36-38页 |
5.2.2 打破行政烦扰,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职能 | 第38页 |
5.2.3 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平等的合作制度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