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学者对运输发展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学术界对运输发展理论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1页 |
2.1 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 | 第14-17页 |
2.1.1 现代物流 | 第14页 |
2.1.2 运输 | 第14-15页 |
2.1.3 铁路运输 | 第15-16页 |
2.1.4 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研究 | 第16-17页 |
2.2 铁路货运发展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2.2.1 铁路货运特点 | 第17-18页 |
2.2.2 铁路货运发展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3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现状 | 第19-20页 |
2.2.4 铁路货运未来发展方向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乌海地区铁路货运现状 | 第21-28页 |
3.1 铁路线路 | 第21页 |
3.2 场站布局 | 第21-22页 |
3.3 在建物流园区 | 第22页 |
3.4 货运量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5页 |
3.5.1 铁路货运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 | 第23-24页 |
3.5.2 货物运输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24页 |
3.5.3 专用线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 第24页 |
3.5.4 铁路货运服务水平不高 | 第24-25页 |
3.6 货运需求量预测 | 第25-28页 |
3.6.1 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25页 |
3.6.2 预测过程 | 第25-26页 |
3.6.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乌海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28-36页 |
4.1 SWOT 分析法简介 | 第28-29页 |
4.2 优势分析(S) | 第29-31页 |
4.2.1 区位优势 | 第29-30页 |
4.2.2 货源优势 | 第30页 |
4.2.3 铁路运输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优势 | 第30-31页 |
4.3 劣势分析(W) | 第31-32页 |
4.3.1 铁路货运体制陈旧,市场主体性不明确 | 第31页 |
4.3.2 货物品类繁杂 | 第31-32页 |
4.3.3 装卸能力不足 | 第32页 |
4.3.4 现代化程度低 | 第32页 |
4.4 机会分析(O) | 第32-34页 |
4.4.1 社会环境良好 | 第32-33页 |
4.4.2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运输需求 | 第33页 |
4.4.3 工业企业对运输需求日益扩大 | 第33页 |
4.4.4 政策支持 | 第33-34页 |
4.5 威胁分析(T) | 第34-36页 |
4.5.1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铁路提出新的要求 | 第34页 |
4.5.2 公路、航空与铁路竞争激烈 | 第34-35页 |
4.5.3 物流需求结构调整带来的威胁 | 第35-36页 |
第五章 SWOT 定量分析模型 | 第36-41页 |
5.1 SWOT 定量分析模型的思路与流程 | 第36页 |
5.2 建立 IFE 和 EFE 模型 | 第36-37页 |
5.3 计算 SWOT 力度 | 第37-38页 |
5.4 确定战略类型和强度 | 第38-40页 |
5.4.1 构建 SWOT 战略四边形 | 第38页 |
5.4.2 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及计算 | 第38-39页 |
5.4.3 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及计算 | 第39-40页 |
5.5 确定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 第40-41页 |
第六章 乌海铁路货物运输发展战略实施的相关对策 | 第41-45页 |
6.1 发展铁路现代物流 | 第41-42页 |
6.1.1 既有货运营业站向现代物流转型 | 第41页 |
6.1.2 整合既有专用线 | 第41-42页 |
6.2 优化运输组织,提升运能运量 | 第42-43页 |
6.2.1 强化装卸作业组织 | 第42页 |
6.2.2 优化铁路行车组织 | 第42-43页 |
6.2.3 利用铁路回空运输 | 第43页 |
6.3 巩固既有运输产品,不断开发新兴产品 | 第43-44页 |
6.4 加速铁路货运现代化步伐 | 第44-45页 |
6.4.1 加快铁路货运信息系统建设 | 第44页 |
6.4.2 强化沟通协调 | 第44页 |
6.4.3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系统 | 第44-4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5-47页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5页 |
7.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