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7页 |
1.2.1 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根系吸水实验和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6页 |
2.1.1 气候与水文 | 第20-23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2.1.3 植被分布及典型植被 | 第24-26页 |
2.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6-29页 |
2.2.1 区内含水层系统及其补径排特点 | 第26-29页 |
2.2.2 包气带岩性结构与分布特征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典型植被影响下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原位试验 | 第31-39页 |
3.1 原位试验区概况 | 第31页 |
3.2 原位试验 | 第31-34页 |
3.2.1 原位试验区的剖面布置 | 第31-33页 |
3.2.2 观测方法 | 第33-34页 |
3.3 包气带水分特征参数测定 | 第34-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植被影响下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根系分布规律 | 第39-63页 |
4.1 不同植被剖面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 | 第39-54页 |
4.1.1 丘间洼地柠条剖面 | 第39-44页 |
4.1.2 丘间洼地沙蒿剖面 | 第44-49页 |
4.1.3 丘间洼地沙柳剖面 | 第49-54页 |
4.2 不同地貌下沙柳剖面根系的分布规律 | 第54-59页 |
4.2.1 有效根系重量水平分布对比 | 第56-57页 |
4.2.2 有效根系重量空间分布对比 | 第57-58页 |
4.2.3 有效根系长度垂向分布对比 | 第58-59页 |
4.2.4 有效根系长度空间分布对比 | 第59页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4.3.1 包气带水分运移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4.3.2 根系分布影响因素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植被影响下包气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拟 | 第63-77页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3页 |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5.2.1 包气带水分运移模型 | 第63-64页 |
5.2.2 植物根系吸水模型 | 第64-65页 |
5.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65-66页 |
5.3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66-67页 |
5.4 数学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67-72页 |
5.4.1 模型识别与验证的依据与方法 | 第67-68页 |
5.4.2 空间时间离散化 | 第68页 |
5.4.3 模型识别与验证的结果与误差分析 | 第68-72页 |
5.5 植物根系吸水规律 | 第72-74页 |
5.6 植物蒸发蒸腾量 | 第74-7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