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1.1 国外关于腐败与反腐败的研究 | 第18-19页 |
2.1.2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 | 第19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2.1 国内关于腐败与反腐败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的研究 | 第20-22页 |
2.2.3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4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旅游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 国内外廉政文化旅游研究评述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3.1 系统学理论 | 第26页 |
3.2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3.3 群决策理论 | 第27页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3.5 和谐社会理论 | 第28-29页 |
第4章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概述 | 第29-39页 |
4.1 基本概念 | 第29页 |
4.2 廉政文化旅游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9-31页 |
4.2.1 廉政文化旅游与旅游廉政文化 | 第29-30页 |
4.2.2 廉政文化旅游与红色文化旅游 | 第30-31页 |
4.3 廉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4.3.1 发展现状 | 第31页 |
4.3.2 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4.4 廉政文化旅游的发展意义 | 第32-33页 |
4.4.1 政治意义 | 第32页 |
4.4.2 经济意义 | 第32-33页 |
4.4.3 社会意义 | 第33页 |
4.4.4 文化意义 | 第33页 |
4.5 廉政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 第33-37页 |
4.6 廉政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 | 第37-39页 |
第5章 廉政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 | 第39-44页 |
5.1 廉政博物馆模式 | 第39-40页 |
5.2 廉政名人蜡像馆模式 | 第40页 |
5.3 红廉、绿廉、古廉结合模式 | 第40页 |
5.4 廉政主题公园模式 | 第40-41页 |
5.5 廉政演出模式 | 第41页 |
5.6 廉政旅游节庆模式 | 第41页 |
5.7 廉政体验参与模式 | 第41-42页 |
5.8 景区廉政文化渗透模式 | 第42页 |
5.9 廉政人物家乡追踪旅游模式 | 第42-44页 |
第6章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 第44-62页 |
6.1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44-46页 |
6.1.1 德尔菲法 | 第44-45页 |
6.1.2 层次分析法 | 第45-46页 |
6.2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51页 |
6.2.1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6-47页 |
6.2.2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 第47-48页 |
6.2.3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8-51页 |
6.3 AHP层次分析法在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体系研究中的运用 | 第51-62页 |
第7章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 第62-68页 |
7.1 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62页 |
7.2 健全与完善廉政文化旅游的规划 | 第62-64页 |
7.3 着力进行体验性廉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 第64页 |
7.4 积极推进融合发展 | 第64-65页 |
7.5 积极开展社会营销 | 第65-66页 |
7.6 建立廉政文化旅游开发长效补偿机制 | 第66-6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8.1 结论 | 第68-69页 |
8.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A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遴选表(第一轮) | 第74-76页 |
附录B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重要程度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 第76-78页 |
附录C 廉政文化旅游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第三轮)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