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3 历史上著名金融泡沫的演变过程及其相关特征的归纳 | 第9-19页 |
1.3.1 郁金香泡沫事件 | 第9-10页 |
1.3.2 南海泡沫 | 第10-11页 |
1.3.3 密西西比泡沫 | 第11-13页 |
1.3.4 美国 1929-1933 年金融危机 | 第13-15页 |
1.3.5 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 | 第15-17页 |
1.3.6 东南亚金融危机 | 第17-18页 |
1.3.7 美国房地产泡沫 | 第18-19页 |
1.4 历史上著名金融泡沫的演变和思考 | 第19-21页 |
2 金融泡沫的形成与发展分析 | 第21-32页 |
2.1 金融泡沫形成与运行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2.1.1 货币制度 | 第21页 |
2.1.2 信用制度 | 第21-22页 |
2.1.3 股份制的出现与交易所制度 | 第22-23页 |
2.2 金融泡沫形成与运行的市场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2.2.1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泡沫的形成 | 第24页 |
2.2.2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泡沫的形成 | 第24-25页 |
2.2.3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与泡沫的形成 | 第25-26页 |
2.3 金融泡沫形成与运行的心理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2.3.1 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心理 | 第26页 |
2.3.2 金融市场投机心理的表现和特征 | 第26-28页 |
2.3.2.1 从众心理与博傻心里 | 第27页 |
2.3.2.2 正反馈特征与过度反应特征 | 第27-28页 |
2.4 金融泡沫形成与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2.4.1 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2.4.1.1 宏观经济因素 | 第28-29页 |
2.4.1.2 微观经济因素 | 第29-30页 |
2.5 金融泡沫的形成与运行系统 | 第30-32页 |
3 金融泡沫的测量分析 | 第32-39页 |
3.1 微观金融泡沫的测量分析 | 第32-35页 |
3.1.1 适用于股票市场 | 第32-34页 |
3.1.2 适用于房地产市场 | 第34-35页 |
3.2 宏观金融泡沫的测量分析 | 第35-36页 |
3.2.1 虚拟资本与实质资本比较法 | 第35页 |
3.2.2 马歇尔 K 值系数 | 第35-36页 |
3.3 构建金融泡沫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一些构想和步骤——以股票市场为例 | 第36-39页 |
3.3.1 首先判断我国经济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 | 第36页 |
3.3.2 选定金融泡沫监测预警指标 | 第36-37页 |
3.3.3 确定预警指标的临界值 | 第37-38页 |
3.3.4 确定监测预警指标在预警系统中的权重 | 第38页 |
3.3.5 确定监测预警级别并对泡沫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定从而为后续的控制政策提供建议参考 | 第38-39页 |
3.3.6 根据监测的组别,提出防范措施 | 第39页 |
4 对金融泡沫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39-43页 |
4.1 控制货币供给和信用膨胀 | 第39页 |
4.2 加快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 | 第39-40页 |
4.3 通过适当的金融政策使我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体系相协调 | 第40页 |
4.4 通过建设有力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来对金融泡沫进行适度有效的宏观调控 | 第40-41页 |
4.5 在良好的金融市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调控虚拟资本与实质资本的的比例 | 第41-42页 |
4.6 引导并建立理性合理的市场文化并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 第42-43页 |
5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43-4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7 致谢 | 第48-49页 |
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