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1.1 我国白钨矿资源特点及其选矿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1.1.1 我国白钨矿的资源特点 | 第13-16页 |
1.1.2 白钨矿选矿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1.3 白钨矿的浮选捕收剂 | 第23-25页 |
1.2 阳离子捕收剂在氧化矿表面的吸附 | 第25-30页 |
1.2.1 阳离子捕收剂 | 第25-26页 |
1.2.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26-29页 |
1.2.3 表面活性剂在固相表面的吸附层形貌研究 | 第29-30页 |
1.3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在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4页 |
1.3.1 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 第30-33页 |
1.3.2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固液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34-36页 |
2 矿样、试剂与研究方法 | 第36-43页 |
2.1 矿样 | 第36-37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37-3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9-43页 |
3 季铵捕收剂对白钨矿和方解石的浮选性能 | 第43-49页 |
3.1 季铵捕收剂对白钨矿和方解石单矿物的浮选性能 | 第43-47页 |
3.2 季铵捕收剂对白钨矿和方解石的人工混合矿的浮选性能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季铵捕收剂与白钨矿和方解石的作用机理 | 第49-61页 |
4.1 季铵捕收剂的结构特点与其在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 | 第49-53页 |
4.2 季铵捕收剂存在下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动电位变化 | 第53-59页 |
4.2.1 DDAC存在下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动电位的变化 | 第53-56页 |
4.2.2 TOAC存在下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动电位的变化 | 第56-58页 |
4.2.3 DTAC存在下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动电位的变化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季铵捕收剂在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模型 | 第61-86页 |
5.1 三种季铵捕收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其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密度 | 第61-64页 |
5.2 季铵捕收剂在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等温线 | 第64-84页 |
5.2.1 季铵捕收剂吸附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 | 第64-70页 |
5.2.2 季铵捕收剂吸附的“两步”吸附等温线 | 第70-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季铵捕收剂在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的微观吸附结构 | 第86-123页 |
6.1 白钨矿和方解石的晶体结构及主要解理面性质 | 第86-94页 |
6.1.1 计算方法及力场 | 第86-88页 |
6.1.2 白钨矿和方解石的晶体结构 | 第88-90页 |
6.1.3 白钨矿和方解石的主要解理面性质 | 第90-94页 |
6.2 白钨矿和方解石主要解理面的水化层结构 | 第94-105页 |
6.2.1 计算方法及力场 | 第94-95页 |
6.2.2 方解石解理面的水化层结构 | 第95-99页 |
6.2.3 白钨矿解理面的水化层结构 | 第99-105页 |
6.3 季铵捕收剂在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构型 | 第105-113页 |
6.3.1 计算方法及力场 | 第105-107页 |
6.3.2 季铵捕收剂在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的吸附构型 | 第107-113页 |
6.4 季铵捕收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胶束结构 | 第113-121页 |
6.4.1 计算方法及力场 | 第113-114页 |
6.4.2 DDAC在水溶液中的胶束结构 | 第114-117页 |
6.4.3 TOAC在水溶液中的胶束结构 | 第117-119页 |
6.4.4 DTAC在水溶液中的胶束结构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7 季铵捕收剂对柿竹园某白钨矿的常温浮选应用实践 | 第123-128页 |
7.1 原矿性质 | 第123-124页 |
7.2 季铵捕收剂对柿竹园某白钨矿的浮选实践 | 第124-127页 |
7.2.1 粗选实验 | 第124-126页 |
7.2.2 常温精选实验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8 结论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