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用户需求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第14-16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6-17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7-20页
2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研究基础第20-43页
    2.1 可信软件研究现状第20-25页
        2.1.1 可信软件的界定第20-22页
        2.1.2 可信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5页
    2.2 软件质量属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5-30页
        2.2.1 软件质量属性的界定第26-27页
        2.2.2 软件质量属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7-30页
    2.3 软件质量模型第30-37页
        2.3.1 MCCALL质量模型第30-32页
        2.3.2 BOEHM模型第32-33页
        2.3.3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第33页
        2.3.4 FURPS/FURPS+模型第33-34页
        2.3.5 DROMEY质量模型第34页
        2.3.6 ISO/IEC 9126模型第34-35页
        2.3.7 软件可信属性模型第35-37页
    2.4 软件质量度量第37-43页
        2.4.1 软件质量度量的发展第37-38页
        2.4.2 软件质量度量的分类第38-41页
        2.4.3 软件质量度量的过程第41-43页
3 基于用户需求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的生成第43-55页
    3.1 用户需求本体提取第43-45页
        3.1.1 用户需求表达第43页
        3.1.2 用户需求的本体生成第43-45页
    3.2 影响软件可信性的质量属性第45-49页
    3.3 基于用户需求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9-54页
        3.3.1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证据模型第50-51页
        3.3.2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体系第51-52页
        3.3.3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第52-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基于一致性评判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方法研究第55-71页
    4.1 研究基础第55-59页
        4.1.1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间的相关性研究第55-57页
        4.1.2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质量属性间相关性表达第57-59页
    4.2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间接度量模型第59-60页
        4.2.1 构件中质量属性的可达矩阵第59页
        4.2.2 构件中质量属性的贡献值第59-60页
        4.2.3 质量属性的间接度量第60页
    4.3 基于一致性评判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模型第60-64页
        4.3.1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多属性权重确定第60-62页
        4.3.2 软件设计开发者对构件中质量属性评价值的确定第62-63页
        4.3.3 软件使用者对构件中质量属性评价值的确定第63页
        4.3.4 基于相关指标的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模型第63-64页
    4.4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及分析第64-69页
        4.4.1 实例简介第64-66页
        4.4.2 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第66-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基于前景理论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方法研究第71-86页
    5.1 研究基础第71-74页
        5.1.1 前景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应用第71-73页
        5.1.2 梯形模糊数的前景价值函数第73-74页
    5.2 基于前景理论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模型第74-78页
        5.2.1 质量属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第74-75页
        5.2.2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方法第75-78页
    5.3 可信软件质量属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及分析第78-82页
        5.3.1 实例简介第78页
        5.3.2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第78-82页
    5.4 用户风险偏好对软件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及分析第82-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6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可信软件质量属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第86-106页
    6.1 研究基础第86-93页
        6.1.1 软件质量属性动态评价/预测研究第86-88页
        6.1.2 元胞自动机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第88-91页
        6.1.3 信息熵与耗散理论第91-93页
    6.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软件质量属性预测方法设计第93-98页
        6.2.1 复杂系统可信性传递过程分析第93-96页
        6.2.2 方法设计第96-98页
    6.3 仿真模拟与分析第98-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06-108页
    7.1 研究总结第106-107页
    7.2 研究不足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7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转型中的政企耦合--基于温州模式的历史考察与困境研究
下一篇: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