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主效抑芽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1 紫茎泽兰研究进展 | 第8-18页 |
1.1 外来入侵物种及其特点 | 第8-9页 |
1.2 紫茎泽兰及其危害 | 第9-12页 |
1.3 紫茎泽兰的防治 | 第12-13页 |
1.4 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 | 第13-14页 |
1.5 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1.6 紫茎泽兰的生物活性 | 第15-18页 |
2 抑芽与抑芽剂 | 第18-22页 |
2.1 马铃薯贮藏与抑芽 | 第19-21页 |
2.2 烟草与抑芽 | 第21页 |
2.3 谷物穗发芽与抑芽 | 第21-22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抑芽活性物质的筛选 | 第23-27页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第23页 |
2.2 提取方法及溶剂的选择 | 第23页 |
2.3 有效成分的粗提 | 第23-24页 |
2.4 活性鉴定方法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1 紫茎泽兰用不同溶剂的提取效率 | 第24页 |
3.2 提取物活性筛选结果 | 第24-2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抑芽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27-44页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7-2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流程图 | 第28页 |
2.2 植物材料前处理 | 第28-29页 |
2.3 活性检测方法 | 第29页 |
2.4 液液萃取 | 第29-30页 |
2.5 大孔树脂柱层析 | 第30页 |
2.6 硅胶柱层析 | 第30-31页 |
2.7 sephadex LH20柱层析 | 第31-32页 |
2.8 薄层层析检测 | 第32页 |
2.9 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 第32页 |
2.10 TOF-MS | 第32-33页 |
2.11 NMR | 第33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3.1 液液萃取活性检测 | 第33页 |
3.2 大孔树脂层析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3.3 硅胶柱首次层析活性检测 | 第34-35页 |
3.4 硅胶柱再次层析活性检测 | 第35-36页 |
3.5 sephadex LH20层析活性检测 | 第36-37页 |
3.6 HPLC纯化结果 | 第37-39页 |
3.7 主效流分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42页 |
3.8 TOF-MS及NMR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主效流分对鉴定体系酶活性影响 | 第44-50页 |
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44页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4-4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6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9页 |
5.1 流分Fd6对SOD影响 | 第46-47页 |
5.2 流分Fd6对POD影响 | 第47-48页 |
5.3 流分Fd6对CAT影响 | 第48页 |
5.4 流分Fd6对MDA影响 | 第48-49页 |
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4页 |
1 结论 | 第50-51页 |
2 讨论 | 第51-52页 |
3 展望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