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基于事前视角的居民对节事的区域影响感知与态度--以南京亚青会与青奥会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页
        1.2.2 实践意义第13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2页
    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9页
        2.1.1 研究现状第15页
        2.1.2 研究领域第15-17页
        2.1.3 研究方法第17-19页
    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9-20页
    2.3 研究述评与启示第20-22页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第22-24页
    3.1 理论基础第22-23页
        3.1.1.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第22页
        3.1.2. 触媒理论(The Catalyst Theory)第22页
        3.1.3. 信号理论(Signal Theory)第22-23页
        3.1.4. 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第23页
    3.2 概念界定第23-24页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第24-27页
    4.1 研究对象第24-25页
        4.1.1 南京亚青会与青奥会第24-25页
        4.1.2 举办区域概况第25页
    4.2 问卷设计第25-26页
    4.3 调研实施第26-27页
第五章 节事对居民影响感知与态度分析第27-41页
    5.1 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分析第27-28页
    5.2 影响感知与态度因子分析第28-34页
        5.2.1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28页
        5.2.2 影响感知与态度总体特征第28-30页
        5.2.3 因子提取与命名第30-34页
    5.3 影响感知和态度相关性分析第34-35页
    5.4 居民的聚类分析第35-38页
    5.5 支持态度与影响感知的SEM验证第38-41页
        5.5.1 变量选取与检验第39页
        5.5.2 理论假设第39页
        5.5.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不成立原因第39-41页
第六章 节事对居民影响感知与态度差异分析第41-50页
    6.1 影响感知与态度差异分析第41-46页
        6.1.1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41页
        6.1.2 不同调研方式的影响感知因与态度差异分析第41页
        6.1.3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职业差异分析第41-43页
        6.1.4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年龄差异分析第43-44页
        6.1.5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分析第44-45页
        6.1.6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其余人口学特征分析第45-46页
    6.2 居民对节事的接触度分析第46-48页
    6.3 节事对居民影响感知与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第48-50页
        6.3.1 居民参与度第48页
        6.3.2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第48页
        6.3.3 节事本身因素第48页
        6.3.4 其他因素第48-50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50-52页
    7.1 研究不足第50页
    7.2 研究结论第50-51页
    7.3 创新点第51页
    7.4 未来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录第58-60页
致谢第60-62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钛合金Ti-6Al-4V螺旋铣孔过程表面完整性研究
下一篇:民间沟通中的两岸刻板印象研究--基于南京大学赴台交换学生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