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意义 | 第9-10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归纳分析法 | 第15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4 结构安排和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1.4.1 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4.2 重点难点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概观 | 第17-33页 |
2.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探源 | 第17-22页 |
2.1.1 后现代主义相关概念和关系解析 | 第17-19页 |
2.1.1.1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 第17-18页 |
2.1.1.2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第18-19页 |
2.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 | 第19页 |
2.1.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现实依据 | 第19-21页 |
2.1.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21-22页 |
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概述 | 第22-28页 |
2.2.1 理论孕育准备时期 | 第22-24页 |
2.2.2 理论形成和初创时期 | 第24-26页 |
2.2.3 理论完善发展时期 | 第26-28页 |
2.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基本观点 | 第28-32页 |
2.3.1 后现代科学 | 第28-30页 |
2.3.1.1 实现科学的“返魅” | 第28-29页 |
2.3.1.2 整体有机论和科学的统一 | 第29-30页 |
2.3.2 后现代精神 | 第30-31页 |
2.3.2.1 肯定世间万物的权力平等而多样 | 第30页 |
2.3.2.2 肯定创造性是人性的基本方面 | 第30-31页 |
2.3.2.3 倡导对传统、现实和未来的同等尊重 | 第31页 |
2.3.3 后现代生态观 | 第31-32页 |
2.3.3.1 生态后现代主义 | 第31-32页 |
2.3.3.2 后现代生态世界观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 | 第33-46页 |
3.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近现代西方哲学 | 第33-37页 |
3.1.1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 | 第33-35页 |
3.1.1.1 近代西方哲学的成就、缺陷和去向 | 第33-34页 |
3.1.1.2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转向 | 第34-35页 |
3.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 | 第35-36页 |
3.1.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超越 | 第36-37页 |
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 第37-39页 |
3.2.1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 | 第37-38页 |
3.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贡献 | 第38-39页 |
3.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 | 第39-42页 |
3.3.1 本体论重整体倡协调 | 第39-40页 |
3.3.2 认识论尊重同异结合,强调仁爱 | 第40-41页 |
3.3.3 自然观崇尚节用时禁 | 第41-42页 |
3.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42-45页 |
3.4.1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自然观 | 第42-43页 |
3.4.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 第43-44页 |
3.4.3 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自然观上的契合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性述评 | 第46-50页 |
4.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存在价值 | 第46-47页 |
4.1.1 在“接地气”中超越后现代主义哲学 | 第46页 |
4.1.2 高度综合、富有开创性的后现代哲学 | 第46-47页 |
4.1.3 追求科学求实和人文情感的统一 | 第47页 |
4.1.4 反思过程中重塑天地人的关系 | 第47页 |
4.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陷 | 第47-48页 |
4.2.1 宗教神秘色彩浓重,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 第48页 |
4.2.2 乌托邦的后现代社会构想 | 第48页 |
4.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向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可资借鉴 | 第50-61页 |
5.1 经济建设向着永续化迈进 | 第50-52页 |
5.1.1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5.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 第51-52页 |
5.2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第52-55页 |
5.2.1 我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5.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 | 第54-55页 |
5.3 文化建设更加丰富生动多元 | 第55-57页 |
5.3.1 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5.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56-57页 |
5.4 社会建设的人性关怀 | 第57-58页 |
5.4.1 我国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5.4.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57-58页 |
5.5 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 | 第58-60页 |
5.5.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5.5.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