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导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四)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 主要理论工具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2. 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9页 |
3.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六)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概述 | 第20-28页 |
(一) 新农合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 | 第20-22页 |
1. 新农合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 第20-21页 |
2. 新农合政策出台的现实需求 | 第21-22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演进 | 第22-28页 |
1. 试点阶段(2003年~2007年底) | 第22-23页 |
2. 全面推广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3-24页 |
3. 现状 | 第24-28页 |
三、新农合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 第28-37页 |
(一) 新农合政策执行中四变量分析 | 第28-32页 |
1. 理想化政策----新农合政策 | 第29页 |
2. 目标群体----农民 | 第29-30页 |
3. 执行机关----政府和政策执行业务机构 | 第30页 |
4. 环境因素----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 | 第30-32页 |
(二) 新农合政策执行中三方利益博弈 | 第32-35页 |
1. 政府及其代理机构与农民-合作博弈 | 第33-34页 |
2. 政府与医疗机构的博弈 | 第34页 |
3. 农民与医疗服务机构的博弈 | 第34-35页 |
(三) 新农合政策执行的效果 | 第35-37页 |
1. 政治效应 | 第35页 |
2. 社会效应 | 第35-36页 |
3. 经济效应 | 第36页 |
4. 管理效应 | 第36-37页 |
四、新农合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51页 |
(一) 政策执行机关行为失当 | 第37-39页 |
1. 政府机关行为失当 | 第37-38页 |
2. 医疗机构行为不规范 | 第38-39页 |
(二) 政策目标群体-农民 | 第39-41页 |
1. 农民对政策信息理解能力弱 | 第39页 |
2. 已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风险 | 第39页 |
3. 农民生病后支付能力较低 | 第39-40页 |
4. 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 第40-41页 |
(三) 环境因素制约医疗资源分配 | 第41-48页 |
1. 横向: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存在地区差异 | 第41-45页 |
2. 纵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45-48页 |
(四) 新农合政策执行过程中三方博弈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1. 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农民缺乏合作动力 | 第49页 |
2.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民博弈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49-50页 |
3. 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 第50-51页 |
五、新农合政策执行的优化 | 第51-61页 |
(一) 政策执行机关行为优化 | 第51-52页 |
1. 政府行为优化 | 第51-52页 |
2. 规范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 | 第52页 |
(二) 增强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信心 | 第52-56页 |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识 | 第53页 |
2. 加强立法,防范农民的逆向选择风险 | 第53-54页 |
3. 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住院支付能力 | 第54-55页 |
4. 探索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55-56页 |
(三) 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 | 第56-59页 |
1. 促进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分配 | 第56-57页 |
2. 县、乡镇和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 第57-59页 |
(四) 探索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民之间利益均衡的途径 | 第59-61页 |
1. 增强农民对政策的信心,保证农民的合作动力 | 第59页 |
2. 加强政府监管 | 第59-60页 |
3. 防范道德风险 | 第60-61页 |
六、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