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言 | 第9-15页 |
| 0.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0.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 0.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 0.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0.4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 公法上不当得利与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界定 | 第15-23页 |
| 1.1 公法上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 第15-19页 |
| 1.1.1 主体要件 | 第16页 |
| 1.1.2 公法关系 | 第16-17页 |
| 1.1.3 财产变动 | 第17-18页 |
| 1.1.4 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18页 |
| 1.1.5 欠缺法律上的原因 | 第18-19页 |
| 1.2 公法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分类 | 第19-20页 |
| 1.3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内涵 | 第20-23页 |
| 1.3.1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定义 | 第21页 |
| 1.3.2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特征 | 第21-23页 |
| 2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正当性 | 第23-30页 |
| 2.1 依法行政原则的要求 | 第23-25页 |
| 2.2 服务行政下行政平权性要求 | 第25-28页 |
| 2.3 禁止过剩给付原则的要求 | 第28-30页 |
| 3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实现范围及阻却因素 | 第30-41页 |
| 3.1 域外对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实现范围的规定 | 第30-32页 |
| 3.2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阻却因素 | 第32-36页 |
| 3.2.1 信赖保护利益原则的制约 | 第32-35页 |
| 3.2.2 诉讼时效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3 我国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范围的划定 | 第36-41页 |
| 3.3.1 基于相对人恶意欺骗而获有利益的返还范围 | 第37-38页 |
| 3.3.2 基于行政主体过失而发生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 | 第38-39页 |
| 3.3.3 基于授益行政行为效力瑕疵而发生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 | 第39-41页 |
| 4 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实现方式 | 第41-51页 |
| 4.1 德国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实现方式的理论和实务见解 | 第41-43页 |
| 4.2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实现方式的理论和实务见解 | 第43-44页 |
| 4.3 我国行政主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实现方式的构建 | 第44-51页 |
| 4.3.1 相对人主动返还不当得利的督促措施 | 第45-46页 |
| 4.3.1.1 公开受领情况 | 第45-46页 |
| 4.3.1.2 设立警告条款 | 第46页 |
| 4.3.2 行政主体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具体方式 | 第46-51页 |
| 4.3.2.1 法律明确授权情形下的实现方式 | 第47-48页 |
| 4.3.2.2 特别权力关系中的实现方式 | 第48页 |
| 4.3.2.3 基于有效给付行为的实现方式 | 第48-49页 |
| 4.3.2.4 无法律明确授权情形下的实现方式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