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的实证分析 | 第12-17页 |
(一)“双汇瘦肉精事件” | 第12-13页 |
(二)“光明乳业事件” | 第13-14页 |
(三)“速生鸡事件” | 第14-15页 |
(四)上述事件所反映的法律问题 | 第15-17页 |
二、吹哨制度在美国的应用 | 第17-22页 |
(一)1963 年《欺诈声明法》(False Claims Act) | 第17页 |
(二)1978 年《文官改革法》(Civil Service Reform Act) | 第17-18页 |
(三)1989 年《吹哨人保护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 第18-19页 |
(四)2002 年《沙宾法案》(Sarbanes-Oxley Act) | 第19-22页 |
三、吹哨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价值分析 | 第22-26页 |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现状 | 第22页 |
(二)吹哨制度运用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三)吹哨制度运用的可行性 | 第24页 |
(四)吹哨制度运用的风险 | 第24-26页 |
四、“吹哨法案”对我国食品安全内部监管的启示 | 第26-29页 |
(一)引入吹哨制度 | 第26-27页 |
(二)规定企业设置内部吹哨机制的义务 | 第27页 |
(三)成立相应的吹哨机构 | 第27-28页 |
(四)制度内部吹哨机构成员的规范 | 第28-29页 |
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吹哨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29-36页 |
(一)吹哨制度的法律关系 | 第29-30页 |
(二)吹哨制度的激励机制 | 第30-32页 |
(三)吹哨制度的运行程序 | 第32-34页 |
(四)吹哨者的保护机制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