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1-15页
附表索引第15-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1.1 时代背景第16-18页
        1.1.2 景观都市主义产生的背景第18-19页
    1.2 论文相关释义第19-22页
        1.2.1 工业遗址的定义及主要类型第19-20页
        1.2.2 景观都市主义的定义及主要观点第20-21页
        1.2.3 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定义第21-22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页
    1.4 研究方法及范围第23-24页
        1.4.1 文献研究第23-24页
        1.4.2 实例研究第24页
        1.4.3 研究范围第24页
    1.5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24-26页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26-27页
第2章 工业遗址与景观都市主义的相关概述第27-37页
    2.1 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动因第27-30页
        2.1.1 工业遗址蕴含的环境意象第27-28页
        2.1.2 文脉延续与人性化关怀的需要第28页
        2.1.3 新闲暇观念的形成第28-29页
        2.1.4 环境与生态方面的有利因素第29-30页
    2.2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相关概述第30-34页
        2.2.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概况第30-31页
        2.2.2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向第31-32页
        2.2.3 与景观都市主义的相关思想第32-34页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指导意义第34-37页
        2.3.1 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复兴第34-35页
        2.3.2 对新城开发的规划指导第35页
        2.3.3 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第35-37页
第3章 当代中国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研究第37-60页
    3.1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概况第37-43页
        3.1.1 国内工业遗址的分布特点第37-38页
        3.1.2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发展历程第38-40页
        3.1.3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类型第40-43页
    3.2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案例总结第43-52页
        3.2.1 京津唐地区第43-45页
        3.2.2 沪宁杭地区第45-47页
        3.2.3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47-49页
        3.2.4 辽中南地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第49-52页
    3.3 与国外相比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不足第52-60页
        3.3.1 国外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发展概况第52-56页
        3.3.2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不足第56-60页
第4章 工业遗址的景观更新策略第60-85页
    4.1 景观更新的类型与模式第60-67页
        4.1.1 景观更新的类型第60-63页
        4.1.2 景观更新的模式第63-67页
    4.2 景观更新的相关理念第67-72页
        4.2.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67-68页
        4.2.2 现代艺术在景观更新中的应用第68-70页
        4.2.3 新的美学观念对景观更新的启示第70-72页
    4.3 对工业遗址景观更新的新态度第72-75页
        4.3.1 尊重文脉,见证历史第72-73页
        4.3.2 挖掘潜在的社会价值第73-74页
        4.3.3 寻求场所精神第74-75页
    4.4 景观更新的设计手法第75-85页
        4.4.1 景观更新的场地塑造第75-78页
        4.4.2 工业遗址的场地、设施及构筑物的处理第78-79页
        4.4.3 艺术的处理手法第79-82页
        4.4.4 流动的景观与景观基础设施第82-85页
第5章 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的生态设计策略第85-100页
    5.1 生态学思想的相关理论第85-89页
        5.1.1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第85-86页
        5.1.2 生态恢复学与生态技术第86-88页
        5.1.3 生态学与景观都市主义第88-89页
    5.2 “棕地”的修复与利用第89-93页
        5.2.1 “棕地”的定义第89页
        5.2.2 “棕地”的恢复方法第89-91页
        5.2.3 “棕地”修复与利用的案例分析第91-93页
    5.3 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手法第93-100页
        5.3.1 生态设计的原则第93-94页
        5.3.2 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第94-95页
        5.3.3 土壤的处理第95页
        5.3.4 水的处理第95-97页
        5.3.5 植物的处理第97-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6-107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OPN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交易联动机理研究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可视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