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1.2.1 国外旧城改造理论发展与实践的演变 | 第15-17页 |
1.2.2 国内旧城改造理论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22-31页 |
2.1 本文研究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1.1 城市更新 | 第22-23页 |
2.1.2 旧城改造 | 第23-24页 |
2.1.3 历史街区 | 第24-25页 |
2.2 本文研究涉及的几个基本理论 | 第25-31页 |
2.2.1 城市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2.2.2 城市设计理论 | 第27页 |
2.2.3 历史街区的保护理论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旧城改造设计方法探析 | 第31-42页 |
3.1 旧城改造的必然性 | 第31-33页 |
3.1.1 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旧城改造的需要 | 第31-32页 |
3.1.2 城市性格和城市文脉对旧城改造的需要 | 第32页 |
3.1.3 城市使用者对旧城改造的需要 | 第32-33页 |
3.2 旧城改造实例探析 | 第33-38页 |
3.2.1 法国卢浮宫广场的改造 | 第33-34页 |
3.2.2 哈瓦那古城的改造 | 第34-35页 |
3.2.3 北京旧城的保护与改造 | 第35-36页 |
3.2.4 上海新天地广场的改造 | 第36-37页 |
3.2.5 南京夫子庙地区的改造 | 第37页 |
3.2.6 通过探析对旧城改造实例的总结 | 第37-38页 |
3.3 旧城改造设计方法探析 | 第38-42页 |
3.3.1 保持肌理,并统筹安排,注重整体协调性 | 第38-39页 |
3.3.2 有机可持续的更新改造,寻找保护、改造和发展的结合点 | 第39-40页 |
3.3.3 延续传统风貌,保护城市古旧建筑格局,尊重历史遗存 | 第40页 |
3.3.4 以人为本,注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引进公众参与制 | 第40页 |
3.3.5 尊重城市性格,传承历史文脉,发掘城市内涵和价值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榆次老城区改造实践研究 | 第42-67页 |
4.1 榆次老城地区概况 | 第42-46页 |
4.1.1 位置与境域 | 第42-43页 |
4.1.2 历史沿革 | 第43页 |
4.1.3 老城改造历程回顾 | 第43-46页 |
4.2 榆次老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6-54页 |
4.2.1 资源现状分析 | 第46-53页 |
4.2.2 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4.3 榆次老城区改造设计研究 | 第54-67页 |
4.3.1 设计思路 | 第54-55页 |
4.3.2 设计方法 | 第55-67页 |
4.3.2.1 地段功能的定位与土地使用的调整 | 第55-57页 |
4.3.2.2 地段交通的重组 | 第57-58页 |
4.3.2.3 建筑物的保留维护、整建和重建再开发 | 第58-62页 |
4.3.2.4 空间系统和景观界面的整合 | 第62-63页 |
4.3.2.5 基础设施的改善 | 第63-64页 |
4.3.2.6 历史文化生活的还原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8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