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现行建设工程项目围标串标行为存在性分析 | 第20-33页 |
2.1 围标串标行为的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围标串标行为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围标行为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2.1.3 串标行为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2.2 围标串标行为体制根源分析 | 第23-27页 |
2.2.1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流程 | 第23-25页 |
2.2.2 现行招投标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分析 | 第25-27页 |
2.3 围标串标企业行为分析 | 第27-32页 |
2.3.1 投标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第27-29页 |
2.3.2 投标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2.3.3 围标串标的危害性分析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博弈论基础与围标串标的博弈关系 | 第33-40页 |
3.1 博弈论简介 | 第33-36页 |
3.1.1 博弈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33-34页 |
3.1.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第34-35页 |
3.1.3 博弈论的分类介绍 | 第35-36页 |
3.2 纳什均衡介绍 | 第36-37页 |
3.2.1 纳什均衡的定义 | 第36页 |
3.2.2 纳什均衡的意义 | 第36-37页 |
3.3 博弈论与围标串标间的博弈关系 | 第37-39页 |
3.3.1 招标人与投标人进行围标串标的博弈分析 | 第37-38页 |
3.3.2 投标人与投标人进行围标串标的博弈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博弈论在招投标中围标串标的研究与应用 | 第40-49页 |
4.1 博弈论在围标串标应用研究意义 | 第40页 |
4.2 基于博弈论的围标串标行为机理分析 | 第40-44页 |
4.2.1 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博弈 | 第41-42页 |
4.2.2 投标人与投标人的博弈 | 第42-44页 |
4.3 一种基于演化博弈的围标串标模型 | 第44-48页 |
4.3.1 演化模型的假设 | 第44页 |
4.3.2 模型的描述与建立 | 第44-45页 |
4.3.3 围标串标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4 演化模型中围标串标行为的研究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围标串标行为实证分析及防治措施 | 第49-59页 |
5.1 以某市建设工程招投标为实证进行围标串标行为分析 | 第49-50页 |
5.1.1 案例背景介绍 | 第49-50页 |
5.1.2 案例分析 | 第50页 |
5.2 招投标管理体系中防围标串标的政策法规 | 第50-52页 |
5.2.1 建设工程项目招标的政策法规 | 第50-51页 |
5.2.2 有关防围标串标法律法规措施 | 第51-52页 |
5.3 遏制围标串标行为的措施研究 | 第52-58页 |
5.3.1 关于围标串标行为的预防措施 | 第52-54页 |
5.3.2 关于围标串标行为的应对措施 | 第54-57页 |
5.3.3 关于围标串标行为的惩罚措施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