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问题的缘起 | 第9页 |
1.1.2 主要观点、基本结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第2章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综述 | 第15-29页 |
2.1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5-20页 |
2.1.1 近代西方工业化的特点—以英国为例 | 第15-17页 |
2.1.2 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英国为例 | 第17-20页 |
2.2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第20-21页 |
2.2.2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 | 第21-22页 |
2.2.3 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理论 | 第22-23页 |
2.2.4 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裂缝理论 | 第23页 |
2.3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2.3.1 减量化的思想 | 第24页 |
2.3.2 再利用的思想 | 第24-25页 |
2.3.3 资源化的思想 | 第25-26页 |
2.4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特点 | 第26-29页 |
2.4.1 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前提 | 第26-27页 |
2.4.2 以科学的进步为动力 | 第27-28页 |
2.4.3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 第29-43页 |
3.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国内现实 | 第29-35页 |
3.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 第30-31页 |
3.1.2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压力 | 第31-32页 |
3.1.3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压力 | 第32-33页 |
3.1.4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压力 | 第33-35页 |
3.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现实 | 第35-38页 |
3.2.1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制度压力 | 第35-36页 |
3.2.2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压力 | 第36-37页 |
3.2.3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消费压力 | 第37-38页 |
3.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境 | 第38-43页 |
3.3.1 较低的公众认同 | 第39-40页 |
3.3.2 薄弱的技术支撑 | 第40-41页 |
3.3.3 不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41-43页 |
第4章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第43-52页 |
4.1 加强公众参与意识 | 第43-46页 |
4.1.1 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 第44页 |
4.1.2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平台 | 第44-45页 |
4.1.3 倡导绿色消费 | 第45-46页 |
4.2 重视科技的作用 | 第46-48页 |
4.2.1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 第46-47页 |
4.2.2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 | 第47-48页 |
4.3 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8-52页 |
4.3.1 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 第49页 |
4.3.2 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49-50页 |
4.3.3 运用多种经济调节形式 | 第50-51页 |
4.3.4 健全环境政绩考核机制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