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红外相机拍摄技术简介 | 第11-20页 |
1 发展史 | 第11-13页 |
2 技术原理 | 第13页 |
3 技术应用 | 第13-16页 |
3.1 日活动节律 | 第14页 |
3.2 巢捕食 | 第14页 |
3.3 生态位分离和社会系统 | 第14-15页 |
3.4 栖息地与生物走廊的利用 | 第15页 |
3.5 洞穴生态学 | 第15-16页 |
4 研究拓展 | 第16-20页 |
4.1 相机布放模式 | 第16-17页 |
4.2 小型兽类密度或丰富度 | 第17-18页 |
4.3 日活动节律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野外数据收集及各项参数设置 | 第20-27页 |
1 野外布设参数及注意事项 | 第20-23页 |
1.1 相机间距 | 第20页 |
1.2 监视方向 | 第20页 |
1.3 装置的固定与布设高度 | 第20-21页 |
1.4 布设距离 | 第21页 |
1.5 放置时间 | 第21-22页 |
1.6 相机的伪装与加固 | 第22页 |
1.7 相机损失 | 第22-23页 |
2 相机参数设置 | 第23-24页 |
2.1 拍摄间隔 | 第23页 |
2.2 时间设置 | 第23页 |
2.3 野外布设过程 | 第23-24页 |
3 相机布放模式的选择 | 第24-26页 |
3.1 空间模式 | 第24-25页 |
3.2 海拔带模式 | 第25页 |
3.3 栖息地模式 | 第25页 |
3.4 考虑多因素的取样模式 | 第25-26页 |
4 预实验与进度安排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 第27-37页 |
1 监测方法 | 第27-29页 |
1.1 地域概况 | 第27页 |
1.2 相机布放模式 | 第27-28页 |
1.3 相机布放方法 | 第28页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1 物种组成与相对数量 | 第29-31页 |
2.2 种-监测日关系 | 第31页 |
2.3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的比较 | 第31-34页 |
2.3.1 一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 | 第31-32页 |
2.3.2 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 | 第32-33页 |
2.3.3 一字型和十字型 | 第33-34页 |
2.3.4 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红外相机技术在鼠类密度估算中的应用 | 第37-4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1.1 研究样地 | 第37页 |
1.2 外相机技术 | 第37-39页 |
1.2.1 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 | 第38页 |
1.2.2 估算方法 | 第38-39页 |
1.3 标志重捕法 | 第39-40页 |
2 结果 | 第40-42页 |
2.1 红外相机技术估算鼠类密度 | 第40-41页 |
2.2 标志重捕法估算鼠类密度 | 第41页 |
2.3 两种方法比较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黑麂活动节律 | 第44-4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1.1 地域概况及气候特征 | 第44页 |
1.2 相机布放方法 | 第44页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47页 |
2.1 日活动时间分布和昼行性差异 | 第45-46页 |
2.2 季节差异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结语及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