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钢堆焊表面改性工艺及其热过程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堆焊方法 | 第9-12页 |
1.2.1 TIG堆焊与其他堆焊方法对比 | 第9-11页 |
1.2.2 TIG堆焊 | 第11-12页 |
1.3 TIG堆焊技术应用 | 第12-15页 |
1.3.1 制造新零件 | 第12-13页 |
1.3.2 修复旧零件 | 第13-14页 |
1.3.3 堆焊改性 | 第14-15页 |
1.4 TIG堆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5-16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 第17-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17-19页 |
2.2.1 堆焊成型系统 | 第17-18页 |
2.2.2 其他设备 | 第18-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6页 |
2.3.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19页 |
2.3.2 试验方法的选择 | 第19页 |
2.3.3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 | 第19-20页 |
2.3.4 试验方案 | 第20-24页 |
2.3.5 接头微观组织分析 | 第24-25页 |
2.3.6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TIG堆焊工艺研究 | 第26-41页 |
3.1 焊接工艺初步分析 | 第26页 |
3.2 非主要工艺参数分析 | 第26-28页 |
3.2.1 保护气体种类和流量 | 第26页 |
3.2.2 送丝位置 | 第26-27页 |
3.2.3 钨极对堆焊层的影响 | 第27页 |
3.2.4 散热条件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焊接电流、焊接速度和送丝速度 | 第28-30页 |
3.3.1 焊接电流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 第29页 |
3.3.3 送丝速度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焊缝成型建模基本原理 | 第30-33页 |
3.4.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4.2 回归方程的统计检验 | 第31-33页 |
3.5 焊缝成型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3-40页 |
3.5.1 不锈钢焊丝堆焊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3.5.2 铜焊丝堆焊数学模型 | 第35-37页 |
3.5.3 低碳钢焊丝堆焊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3.5.4 焊接工艺参数的预测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低碳钢堆焊热过程分析 | 第41-54页 |
4.1 温度场理论 | 第41-42页 |
4.2 焊接热输入模型 | 第42-43页 |
4.3 堆焊温度场分析 | 第43-53页 |
4.3.1 ANSYS分析过程 | 第43-45页 |
4.3.2 焊接温度场结果和分析 | 第45-52页 |
4.3.3 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堆焊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 第54-73页 |
5.1 堆焊成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54-56页 |
5.2 焊接工艺对接头宏观形貌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1 焊接工艺对不锈钢接头宏观形貌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2 焊接工艺对硅青铜接头宏观形貌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 焊接工艺参数对铜堆焊层泛铁的影响 | 第58-62页 |
5.3.1 焊接热输入对泛铁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2 送丝速度对铜堆焊层泛铁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 堆焊接头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分析 | 第62-63页 |
5.5 接头界面区组织分析 | 第63-67页 |
5.6 堆焊层组织分析 | 第67-69页 |
5.7 堆焊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 第69-71页 |
5.7.1 硬度试验 | 第69-70页 |
5.7.2 耐腐蚀性试验 | 第70-7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