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0-12页 |
1 我国近海石油烃污染现状及污染物环境容量的研究进展 | 第12-26页 |
1.1 我国近岸海域石油烃污染现状 | 第12-14页 |
1.2 莱州湾海域石油烃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3 石油烃污染物的海洋生态环境效应 | 第14-15页 |
1.4 海洋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1 国内外海洋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5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总结 | 第18-23页 |
1.6 本文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6.2 创新点 | 第24页 |
1.7 小结 | 第24-26页 |
2 基于粒子追踪的生态动力学模式 | 第26-37页 |
2.1 生态动力学模式的建立 | 第26-34页 |
2.1.1 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2.1.2 海面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2.1.3 海底边界条件 | 第28页 |
2.1.4 岸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2.1.5 开边界条件 | 第29页 |
2.1.6 湍粘性系数和扩散系数的参数化方案 | 第29-34页 |
2.2 模拟结果及其验证 | 第34-35页 |
2.3 小结 | 第35-37页 |
3 莱州湾石油烃环境容量计算 | 第37-50页 |
3.1 排海通量最优化法的使用前提检验 | 第38-43页 |
3.1.1 点污染源线性叠加的验证 | 第38-40页 |
3.1.2 点污染源响应系数场的线性验证 | 第40-43页 |
3.2 非线性规划法的应用——莱州湾石油烃海洋环境容量计算 | 第43-46页 |
3.3 非线性规划法与线性规划法的对比 | 第46-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