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沉积物氮形态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 沉积物氮释放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2.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21-22页 |
2.2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3页 |
2.3 课题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3 东昌湖概况 | 第24-29页 |
3.1 东昌湖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3.2 东昌湖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7页 |
3.3 东昌湖水源(黄河)及周边水系概况 | 第27-29页 |
4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4.1 仪器和药品 | 第29页 |
4.2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9-35页 |
4.2.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9-30页 |
4.2.2 水质 CODMn的分析与检测 | 第30页 |
4.2.3 水质总氮的分析与检测 | 第30页 |
4.2.4 水质硝氮的分析与检测 | 第30页 |
4.2.5 水质氨氮的分析与检测 | 第30-31页 |
4.2.6 水质亚硝氮的分析与检测 | 第31页 |
4.2.7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31页 |
4.2.8 沉积物全氮的分析与检测 | 第31页 |
4.2.9 沉积物可转化态氮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33页 |
4.2.10 沉积物可交换态氮和可矿化态氮的提取与检测 | 第33页 |
4.2.11 氮素释放-吸附平衡实验 | 第33-34页 |
4.2.12 氮素释放-吸附平衡影响因素实验 | 第34页 |
4.2.13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5 东昌湖现场调查 | 第35-47页 |
5.1 调查时间与站位分布 | 第35-38页 |
5.2 水文调查 | 第38-39页 |
5.3 水质调查 | 第39-45页 |
5.3.1 CODMn分布 | 第39-42页 |
5.3.2 上覆水中总氮分布 | 第42-45页 |
5.4 沉积物粒度组成调查 | 第45-47页 |
6 东昌湖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氮赋存特征研究 | 第47-61页 |
6.1 沉积物全氮分布调查 | 第47-49页 |
6.2 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的赋存特征 | 第49-55页 |
6.2.1 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 | 第49-50页 |
6.2.2 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与全氮的相关关系 | 第50页 |
6.2.3 不同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分布 | 第50-54页 |
6.2.4 不同形态可转化态氮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54-55页 |
6.3 可交换态氮和可矿化态氮的赋存特征 | 第55-61页 |
6.3.1 可交换态氮和可矿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 | 第55-56页 |
6.3.2 可交换态氮和可矿化态氮与全氮的相关关系 | 第56-57页 |
6.3.3 不同形态可交换态氮的含量及分布 | 第57-60页 |
6.3.4 可交换态氮的相关关系 | 第60-61页 |
7 东昌湖表层沉积物氮释放研究 | 第61-67页 |
7.1 氮素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7.1.1 氨氮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7.1.2 全氮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62页 |
7.2 氮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67页 |
7.2.1 氨氮释放影响因素 | 第63-65页 |
7.2.2 全氮释放影响因素 | 第65-67页 |
8 结论及不确定性分析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