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刺激响应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 | 第13-26页 |
1.2.1 聚合物封堵的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 | 第13-15页 |
1.2.2 纳米粒子封堵的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 | 第15-17页 |
1.2.3 有机分子封堵的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 | 第17-19页 |
1.2.4 生物分子封堵的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 | 第19-26页 |
1.3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26-29页 |
第2章 基于 aptamer 构建三明治 DNA 封堵介孔二氧化硅的 ATP 响应控制释放研究 | 第29-42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30-32页 |
2.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2页 |
2.2.3 氯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2页 |
2.2.4 叠氮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2页 |
2.2.5 联钌吡啶染料的装载及介孔的封堵 | 第32-33页 |
2.2.6 人 B 淋巴细胞的培养以及细胞中 ATP 的提取 | 第33页 |
2.2.7 联钌吡啶染料的释放 | 第33页 |
2.2.8 控制释放体系在血清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2.3.1 ATP 响应型控制释放体系设计原理 | 第34页 |
2.3.2 ATP 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的构建与表征 | 第34-37页 |
2.3.3 控制释放体系的封堵效果和 ATP 刺激释放行为 | 第37-39页 |
2.3.4 控制释放体系的选择性 | 第39页 |
2.3.5 控制释放体系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2.3.6 控制释放体系对活细胞中提取的 ATP 的刺激响应性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基于 aptamer 构建三螺旋 DNA 封堵介孔二氧化硅的 ATP 响应控制释放研究 | 第42-54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42-44页 |
3.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功能化 | 第44-45页 |
3.2.3 联钌吡啶染料的装载与介孔的封堵 | 第45页 |
3.2.4 人 B 淋巴细胞的培养以及细胞中 ATP 的提取 | 第45-46页 |
3.2.5 联钌吡啶染料的释放 | 第46页 |
3.2.6 ATP 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3.3.1 ATP 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的设计原理 | 第46-47页 |
3.3.2 ATP 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释放体系构建和表征 | 第47-50页 |
3.3.3 控制释放体系的封堵效果和 ATP 刺激释放行为 | 第50-51页 |
3.3.4 控制释放体系的选择性 | 第51-52页 |
3.3.5 控制释放体系对活细胞中提取的 ATP 的刺激响应性 | 第52页 |
3.3.6 控制释放体系在小鼠血清中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