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我国 IPO 定价制度运行的现状 | 第13-17页 |
(一)核准制运行现状 | 第13页 |
(二)询价制运行现状 | 第13-16页 |
(三)信息披露制度运行现状 | 第16-17页 |
二、IPO 定价制度运行产生的问题 | 第17-22页 |
(一)政府的行政性干预造成的定价主体市场独立性的缺失 | 第17-19页 |
1.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独立性缺失 | 第17-18页 |
2.市场定价主体之间独立性的缺失 | 第18-19页 |
3.联系紧密的市场主体联合操纵新股询价 | 第19页 |
(二)核准制下政府对 IPO 发行的控制导致的投资理性缺失 | 第19-21页 |
(三)询价制运行弊端明显 | 第21-22页 |
1.询价制“灵魂”的缺失 | 第21页 |
2.询价对象范围严格受限 | 第21页 |
3.发行市场的无风险收益震动股市 | 第21-22页 |
(四)发行公司信息披露机制的形式化 | 第22页 |
三、中美 IPO 定价制度运行的比较 | 第22-26页 |
(一)中美 IPO 市场准入制度的比较 | 第23页 |
(二)中美 IPO 定价机制比较 | 第23-25页 |
1.中国现行 IPO 定价机制 | 第23-24页 |
2.美国 IPO 定价机制 | 第24-25页 |
(三)中美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四、完善我国 IPO 定价制度运行的法律建议 | 第26-30页 |
(一)增强相关利益主体的独立性 | 第26-27页 |
1.政府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运行情况尽量放权 | 第26页 |
2.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独立性 | 第26-27页 |
(二)完善现行的 IPO 询价制度的法律建议 | 第27-28页 |
(三)引入行之有效的法律问责机制 | 第28-29页 |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建议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个人简历 | 第3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