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网络问政与网络信息传播 | 第13-19页 |
2.1 网络问政的内涵界定 | 第13-16页 |
2.1.1 网络问政的涵义 | 第13页 |
2.1.2 网络问政的特征 | 第13-14页 |
2.1.3 网络问政平台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2.2 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 | 第16页 |
2.2.1 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情况 | 第16页 |
2.2.2 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问政平台的关系 | 第16页 |
2.3 网络问政对传播学理论的冲击 | 第16-19页 |
2.3.1 “受众”角色的转变 | 第16-17页 |
2.3.2 “沉默的螺旋”作用消减 | 第17页 |
2.3.3 “把关人”角色转变 | 第17-18页 |
2.3.4 “议程设置”功能弱化 | 第18-19页 |
3 阳光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信息传播 | 第19-29页 |
3.1 阳光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发展情况 | 第19-24页 |
3.1.1 平台建设情况 | 第19-20页 |
3.1.2 平台运作经验 | 第20-23页 |
3.1.3 平台中信息传播的特点 | 第23-24页 |
3.2 基于阳光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信息传播的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卡茨曼“信息沟”与信息传播渠道扩展 | 第24-25页 |
3.2.2 大众传播中的“刻板成见”与政府形象塑造 | 第25-26页 |
3.2.3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网络问政平台创新 | 第26-27页 |
3.3 网络问政平台信息传播内生机制分析 | 第27-29页 |
3.3.1 社会需求拉动机制 | 第27-28页 |
3.3.2 政务改革促进机制 | 第28页 |
3.3.3 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 第28-29页 |
4 阳光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 第29-33页 |
4.1 阳光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4.1.1 网络访问量少 | 第29页 |
4.1.2 干部重视不够 | 第29-30页 |
4.1.3 平台宣传推广不力 | 第30-31页 |
4.1.4 信息中心信息杂糅 | 第31页 |
4.2 阳光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信息传播优化策略 | 第31-33页 |
4.2.1 注重宣传,与媒体互动 | 第31-32页 |
4.2.2 建立问责制度,推进建设 | 第32页 |
4.2.3 保障信息安全,为民众服务 | 第32页 |
4.2.4 注重专门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处理水平 | 第32-33页 |
5 结束语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