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 第12-13页 |
2. 关于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 | 第13-16页 |
3. 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 | 第16-19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1-25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1-22页 |
(二) 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22-23页 |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3-24页 |
1. 访谈资料 | 第23页 |
2. 观测记录 | 第23页 |
3. 电话录音、QQ聊天记录 | 第23-24页 |
4. 其他资料 | 第24页 |
(四) 伦理道德问题 | 第24-25页 |
二、小泽的人际交往故事 | 第25-39页 |
(一) 小泽在学校布局调整后的人际交往 | 第25-32页 |
1. 初来乍到:全面的保护,交往的桎梏 | 第25-27页 |
2. 网络:美丽的诱惑 | 第27-29页 |
3. 和老师决战到底 | 第29-31页 |
4. 我想有个温暖的“家” | 第31-32页 |
5. 选择逃避 | 第32页 |
(二) 他人眼中的小泽 | 第32-39页 |
1. 老师眼中的小泽 | 第32-37页 |
2. 家长眼中的小泽 | 第37-39页 |
三、道德风险:布局调整后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 | 第39-52页 |
(一) 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后人际交往对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影响 | 第39-41页 |
1. 促进集体责任感的发展 | 第39-40页 |
2. 丰富交往对象与信息来源 | 第40页 |
3. 增强道德自律和独立性 | 第40-41页 |
(二) 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后人际交往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消极影响 | 第41-52页 |
1. 学校人际交往中道德风险的负向可能 | 第42-47页 |
(1) 寄宿制生活抑制学生人际交往 | 第42-43页 |
(2) 师生人际交往失当 | 第43-45页 |
(3) 寝室人际交往缺少指导 | 第45-47页 |
(4) 以镇为单位的小团体具有排他性 | 第47页 |
2. 家庭人际交往中道德风险的负向可能 | 第47-49页 |
(1) 家人榜样功能弱化 | 第48-49页 |
(2) 家庭监督作用消退 | 第49页 |
3. 社会人际交往中道德风险的负向可能 | 第49-52页 |
(1) 社区不良人际交往 | 第50页 |
(2) 网络交往的不良影响 | 第50-52页 |
四、讨论与对策——学生道德成长负向可能的规避 | 第52-57页 |
(一)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 第52-53页 |
1.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自律能力 | 第52页 |
2. 加强同情、理解和宽容等道德情感教育 | 第52-53页 |
(二) 学校内部规避策略 | 第53-55页 |
1. 优化师生交往 | 第53-54页 |
2. 关注寝室文化 | 第54页 |
3. 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教育 | 第54-55页 |
(三) 合作与对话 | 第55-57页 |
1. 构建积极家校联系 | 第55-56页 |
2. 促进与社区的合作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一) 中文文献 | 第57-59页 |
1. 著作类 | 第57页 |
2. 论文类 | 第57-59页 |
(二) 外文文献 | 第59-60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60-62页 |
附录二:小泽的部分QQ空间资料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