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1.2.1 景观艺术可视化含义 | 第15-16页 |
1.2.2 景观艺术可视化生成 | 第16-17页 |
1.2.3 地域景观艺术可视化 | 第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创新点 | 第20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景观艺术可视化解读 | 第23-39页 |
2.1 景观艺术可视化系统 | 第23-25页 |
2.1.1 自然与人工系统融糅 | 第23-24页 |
2.1.2 自然与人文系统融糅 | 第24-25页 |
2.2 景观艺术可视化意义 | 第25-31页 |
2.2.1 视觉意义 | 第25-28页 |
2.2.2 信息意义 | 第28-30页 |
2.2.3 文化意义 | 第30-31页 |
2.3 景观艺术可视化表征 | 第31-39页 |
2.3.1 景观文化视觉表征 | 第31-32页 |
2.3.2 景观形态视觉表征 | 第32-33页 |
2.3.3 景观结构视觉表征 | 第33-34页 |
2.3.4 景观信息视觉表征 | 第34-35页 |
2.3.5 景观图形视觉表征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地域景观艺术可视化 | 第39-49页 |
3.1 地域景观可视化内容 | 第39页 |
3.1.1 显性内容可视化 | 第39页 |
3.1.2 隐性内容可视化 | 第39页 |
3.2 地域景观可视化形式 | 第39-45页 |
3.2.1 地域形态可视化形式 | 第39-41页 |
3.2.2 地域结构可视化形式 | 第41-44页 |
3.2.3 地域文化可视化形式 | 第44-45页 |
3.3 地域景观可视化系统 | 第45-46页 |
3.3.1 复合性可视化系统 | 第45-46页 |
3.3.2 多维度可视化系统 | 第46页 |
3.3.3 朴实性可视化系统 | 第46页 |
3.4 地域景观可视化评价 | 第46-49页 |
第四章 景观艺术可视化实践 | 第49-63页 |
4.1 实例研究(一):威海悦海公园地域景观可视化实践 | 第49-54页 |
4.1.1 地域风貌可视化实践 | 第50-52页 |
4.1.2 地域文化可视化实践 | 第52-53页 |
4.1.3 地域建筑可视化实践 | 第53-54页 |
4.2 实例研究(二):威海山东村民俗景观可视化实践 | 第54-63页 |
4.2.1 民俗文化可视化实践 | 第56-58页 |
4.2.2 民俗形态可视化实践 | 第58-59页 |
4.2.3 渔港海岸可视化实践 | 第59-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图片来源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开展的学术科研工作 | 第75-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