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LPS刺激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转录组和miRNA表达谱变化规律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述第13-14页
        1.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第13页
        1.1.2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第13-14页
        1.1.3 奶牛乳房炎抗生素治疗产生的问题第14页
    1.2 革兰氏阴性细菌对畜牧业的影响第14-16页
        1.2.1 内毒素LPS的作用机制第15-16页
    1.3 NF-κB通路第16-20页
        1.3.1 NF-κB基因概况第16页
        1.3.2 NF-κB的结构第16-18页
        1.3.3 NF-κB的激活机制第18-19页
        1.3.4NF-κB与疾病第19-20页
    1.4 牛乳腺上皮细胞第20-21页
    1.5 miRNA和奶牛乳房炎第21页
    1.6 QTL与奶牛乳房炎第21-22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7.1 实验目的第22页
        1.7.2 实验设计第22-23页
        1.7.3 实验的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与脂多糖LPS的刺激第24-29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4页
        2.1.1 实验试剂和细胞第24页
        2.1.2 细胞培养和LPS刺激第24页
        2.1.3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第24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2.1 细胞培养第24-25页
        2.2.2 细胞总RNA的质量检测第25-27页
    2.3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LPS刺激的牛乳腺上皮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第29-5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29-34页
        3.1.1 转录组文库制备第29页
        3.1.2 数据库信息第29-30页
        3.1.3 数据分析程序第30页
        3.1.4 测序和数据初步处理第30-31页
        3.1.5 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1-34页
    3.2 结果和分析第34-56页
        3.2.1 测序数据质量预处理结果第34-35页
        3.2.2 参考基因组比对第35-38页
        3.2.3 新转录本预测第38页
        3.2.4 基因表达水品分析第38-41页
        3.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41-52页
        3.2.6 SNP和Indel分析第52-54页
        3.2.7 可变剪切分析第54-56页
    3.3 讨论第56-57页
    3.4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LPS刺激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iRNA测序分析第58-76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8-62页
        4.1.1 试验流程第58-60页
        4.1.2 数据库信息第60页
        4.1.3 数据分析程序第60-61页
        4.1.4 名词和术语第61页
        4.1.5 miRNA靶基因预测和富集性分析第61-6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2-73页
        4.2.1 测序数据产出总览第62-64页
        4.2.2 Rfam数据库比对第64-65页
        4.2.3 miRNA的检出和发现第65-66页
        4.2.4 miRNA长度分布第66页
        4.2.5 miRNA的保守型分析第66-68页
        4.2.6 miRNA差异表达分析第68-72页
        4.2.7 显著性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第72-73页
    4.3 讨论第73-75页
    4.4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LPS刺激的牛乳腺上皮细胞中miRNA和转录组测序结果联合分析第76-105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76-81页
        5.1.1 材料第76页
        5.1.2 方法第76-81页
    5.2 结果和分析第81-103页
        5.2.1 转录组和miRNA测序结果联合分析第81-82页
        5.2.2 相关的GO条目和KEGG通路上mRNA和miRNA关系对分析第82-94页
        5.2.3 炎症相关的GO条目和KEGG通路上mRNA和miRNA关系对分析第94-95页
        5.2.4 NF-κB和Type Ⅰ IFN通路分析第95-99页
        5.2.5 QT-PCR验证结果第99-103页
    5.3 讨论第103-104页
    5.4 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NF-ΚB通路基因和相关MIRNA在健康和患乳腺炎荷斯坦奶牛中的表达谱分析第105-117页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5-106页
        6.1.1 试验样品采集第105页
        6.1.2 miRNA实验数据收集第105页
        6.1.3 实时定量PCR引物设计第105-106页
    6.2 结果和分析第106-114页
        6.2.1 25个NF-κB通路相关的miRNA的表达量第106-109页
        6.2.2 14个基因在LPS刺激细胞和健康/患病牛的9个组织的表达量第109-114页
    6.3 讨论第114-116页
    6.4 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NF-ΚB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生产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第117-134页
    7.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7-121页
        7.1.1 实验材料第117页
        7.1.2 试验方法第117-119页
        7.1.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119-121页
    7.2 结果和分析第121-132页
        7.2.1 NF-κB通路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筛选和基因分型第121-125页
        7.2.2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25-126页
        7.2.3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体细胞评分(SCS)关联性分析第126-132页
    7.3 讨论第132页
    7.4 小结第132-134页
结论第134-136页
创新点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2页
附件第152-167页
个人简介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EHP对青春期雌性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下一篇:中国荷斯坦牛乳成分性状候选基因的鉴定及其遗传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