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1 植物水孔蛋白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1.1. 植物水孔蛋白的结构 | 第12-13页 |
1.1.2. 植物水孔蛋白的分类 | 第13-15页 |
1.1.3. 植物水孔蛋白的功能 | 第15-18页 |
1.1.4. 植物水孔蛋白的活性调节 | 第18-20页 |
1.2 植物尿素转运系统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1. 尿素高亲和性转运系统 | 第20-22页 |
1.2.2. 尿素低亲和性转运系统 | 第22页 |
1.3 农业生产中尿素的应用和意义 | 第22-24页 |
1.3.1. 植物体内尿素的生理代谢 | 第22-23页 |
1.3.2. 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 | 第23-24页 |
1.4 立题依据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基因的分离克隆 | 第27-37页 |
2.1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基因的克隆 | 第27-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2.1.3 培养基配制 | 第28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1.5 实验仪器及分析软件 | 第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2.1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基因的分离克隆 | 第32-33页 |
2.2.2 黄瓜水孔蛋CsNIP2;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5页 |
2.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CsNIP2;1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中的物质转运 | 第37-46页 |
3.1 CsNIP2;1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中物质转运功能的分析 | 第37-4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3.1.3 培养基配制 | 第38-39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1.5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2.1 CsNIP2;1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中尿素的转运分析 | 第41-42页 |
3.2.2 CsNIP2;1在酵母异源表达系统中其它物质的转运分析 | 第42-44页 |
3.2.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的功能定位 | 第46-61页 |
4.1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46-5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植物营养液及试剂配制 | 第46-47页 |
4.1.3 培养基配制 | 第47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4.1.5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4.2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亚细胞水平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52-5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2.2. 试剂配制 | 第52-53页 |
4.2.3. 培养基配制 | 第53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4.2.5. 实验仪器及分析软件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3.1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55-57页 |
4.3.2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亚细胞水平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57-59页 |
4.3.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在植物体内的尿素转运 | 第61-73页 |
5.1.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对不同外源氮源的诱导表达 | 第61-63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5.1.2 植物营养液及试剂配制 | 第61-62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5.1.4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5.2.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提高拟南芥尿素吸收的能力 | 第63-6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5.2.2 植物营养液与试剂配制 | 第63页 |
5.2.3 培养基配制 | 第63-64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5.2.5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5.3.1.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对不同外源氮源的诱导表达 | 第65-67页 |
5.3.2. 黄瓜水孔蛋白CsNIP2;1提高拟南芥的尿素吸收能力 | 第67-71页 |
5.3.3.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