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电晕放电及离子风效应的产生机理 | 第10-12页 |
1.2.1 正电晕放电 | 第10-12页 |
1.2.2 负电晕放电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原理及电场仿真分析 | 第21-37页 |
2.1 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的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1.1 电子雪崩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1.2 电晕放电起始条件 | 第22-23页 |
2.1.3 电晕放电的理论模型 | 第23-24页 |
2.2 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电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单针-网”电极结构电晕放电电场仿真分析 | 第25-31页 |
2.3.1 针电极曲率半径大小对电晕放电电场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2 网电极参数对电晕放电电场的影响 | 第28-31页 |
2.4 相邻针电极之间间距对电晕放电电场的影响 | 第31-35页 |
2.5 固定针电极的金属支架对电晕放电电场的影响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单针-网”电极结构电晕放电离子风特性 | 第37-52页 |
3.1“针-网”电极结构离子风的表征因素 | 第37-40页 |
3.2 离子风效应的测量方法 | 第40-41页 |
3.3 针电极特征对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1 针电极材料对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针电极曲率半径对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网电极参数对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44-48页 |
3.5“单针-网”电极结构离子风流场典型特征及唯象模型 | 第48-51页 |
3.5.1“单针-网”电极结构离子风流场典型特征 | 第48-50页 |
3.5.2“单针-网”电极下离子风空间分布的唯象模型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多针-网”结构离子风送风系统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52-68页 |
4.1 相邻针电极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52-57页 |
4.2 大面积离子风送风系统的针电极最佳空间布置 | 第57-59页 |
4.3 固定针电极的金属支架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1 金属杆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2 金属杆和针尖的间距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3 金属杆的直径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通道固体壁面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磁场对电晕放电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68-75页 |
5.1 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运动 | 第68-70页 |
5.2 垂直于电场的磁场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 平行于电场的磁场对离子风效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