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动机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页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8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8.1 农业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8.2 生产性景观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第2章 重庆地区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特点及分析 | 第14-17页 |
2.1 自然资源特点 | 第14-15页 |
2.1.1 地貌特点 | 第14-15页 |
2.1.2 水资源与气候特点 | 第15页 |
2.1.3 农业资源特点 | 第15页 |
2.2 人文特点 | 第15-16页 |
2.3 重庆地区农业生产性景观的优劣势 | 第16-17页 |
2.3.1 重庆地区农业生产性景观的优势 | 第16页 |
2.3.2 重庆地区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劣势 | 第16-17页 |
第3章 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景观实例及借鉴与思考 | 第17-21页 |
3.1 国外农业生产性景观实例 | 第17-18页 |
3.1.1 日本神户市农业公园 | 第17页 |
3.1.2 以色列的农业景观公园 | 第17-18页 |
3.2 国内农业生产性景观实例 | 第18-19页 |
3.2.1 婺源菜籽油工厂 | 第18页 |
3.2.2 台湾清境农场 | 第18-19页 |
3.3 借鉴与思考 | 第19-21页 |
3.3.1 尊重环境,因地制宜 | 第19页 |
3.3.2 多方维度,营造景观 | 第19页 |
3.3.3 注重地域,回归文化 | 第19-21页 |
第4章 重庆地区农业生产性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21-30页 |
4.1 农业生产性景观空间格局设计策略 | 第21页 |
4.2 农业生产性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 第21-24页 |
4.2.1 山地要素设计策略 | 第21-22页 |
4.2.2 水系要素设计策略 | 第22页 |
4.2.3 道路要素设计策略 | 第22-23页 |
4.2.4 农田要素设计策略 | 第23页 |
4.2.5 建筑要素设计策略 | 第23-24页 |
4.2.6 文化要素设计策略 | 第24页 |
4.3 农业生产性景观营造策略 | 第24-27页 |
4.3.1 生态营造策略 | 第24页 |
4.3.2 观赏营造策略 | 第24-26页 |
4.3.3 参与性营造策略 | 第26页 |
4.3.4 地域特征营造策略 | 第26页 |
4.3.5 经济效益营造策略 | 第26-27页 |
4.4 农业生产性景观设计方法 | 第27-30页 |
4.4.1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模仿法 | 第27页 |
4.4.2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原真法 | 第27-28页 |
4.4.3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增减法 | 第28页 |
4.4.4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循环再生法 | 第28-29页 |
4.4.5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组合法 | 第29-30页 |
第5章 实践案例——以重庆南川金佛湾一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第30-35页 |
5.1 项目概况分析 | 第30页 |
5.2 项目规划设计 | 第30-31页 |
5.2.1 设计内容 | 第30-31页 |
5.2.2 设计原则 | 第31页 |
5.3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应用 | 第31-35页 |
5.3.1 空间格局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31-32页 |
5.3.2 要素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32-33页 |
5.3.3 营造策略的应用 | 第33-34页 |
5.3.4 设计方法的应用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