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并行敷设天然气管道现状 | 第9-12页 |
1.2.2 输气管道优化运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管道计算模型 | 第16-38页 |
2.1 中亚天然气管道系统概况 | 第16-19页 |
2.1.1 中亚A/B线管道概述 | 第16-17页 |
2.1.2 中亚C线管道概述 | 第17-18页 |
2.1.3 中亚D线管道概述 | 第18-19页 |
2.2 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2.3 模型的校核 | 第19-30页 |
2.3.1 基础数据 | 第19-20页 |
2.3.2 模型的校核 | 第20-27页 |
2.3.3 校核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2.4 模型验证 | 第30-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中亚A/B线与C线输量配置 | 第38-50页 |
3.1 输量配置原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配置原则 | 第38页 |
3.1.2 配置方法 | 第38-39页 |
3.2 管道输送能力核算 | 第39-40页 |
3.2.1 中亚A/B线最大输送能力核算 | 第39-40页 |
3.2.2 中亚C线最大输送能力核算 | 第40页 |
3.3 管道输量与自耗气关系 | 第40-46页 |
3.3.1 中亚A/B线输量与自耗气关系 | 第41-42页 |
3.3.2 中亚C线输量与自耗气关系 | 第42-46页 |
3.4 中亚A/B线与C线输送能力配置分析 | 第46-47页 |
3.5 中亚A/B线与C线联合运行分析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中亚A/B线、C线、D线输量配置 | 第50-59页 |
4.1 输量配置原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配置原则 | 第50页 |
4.1.2 配置方法 | 第50-51页 |
4.2 中亚D线管道输送能力核算 | 第51页 |
4.3 中亚D线输量与自耗气关系 | 第51-52页 |
4.4 中亚A/B线、C线与D线输量配置分析 | 第52-57页 |
4.4.1 按自耗气最低原则进行配置 | 第52-54页 |
4.4.2 按总净利润最大原则进行配置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事故工况模拟分析 | 第59-90页 |
5.1 压气站失效分析 | 第59-82页 |
5.1.1 中亚A/B线压气站失效分析 | 第59-71页 |
5.1.2 中亚C线压气站失效分析 | 第71-78页 |
5.1.3 结论 | 第78-82页 |
5.2 管段失效分析 | 第82-87页 |
5.2.1 中亚A/B无跨接时管段失效分析 | 第82-83页 |
5.2.2 中亚A/B有跨接时管段失效分析 | 第83-85页 |
5.2.3 中亚A/B线无跨接和有跨接失效后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5.3 气源失效分析 | 第87-90页 |
5.3.1 中亚A/B线气源失效 | 第87-88页 |
5.3.2 中亚C线气源失效 | 第88-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