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Ⅱ油田聚驱开发特征及调整措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第1章 聚驱存在问题及调整措施分析对比 | 第10-21页 |
1.1 聚驱开采特征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 | 第10-17页 |
1.1.1 胜利油田 | 第10-15页 |
1.1.2 大庆油田 | 第15-16页 |
1.1.3 河南油田 | 第16-17页 |
1.2 聚驱调整措施总结分析 | 第17-19页 |
1.2.1 胜利油田 | 第17-18页 |
1.2.2 大庆油田 | 第18-19页 |
1.2.3 河南油田 | 第19页 |
1.3 小结 | 第19-21页 |
第2章 聚驱动态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 | 第21-40页 |
2.1 S-Ⅱ油田注聚方案及实施情况 | 第21-24页 |
2.1.1 注聚方案 | 第21页 |
2.1.2 注聚实施概况 | 第21-22页 |
2.1.3 现场测试概况 | 第22-24页 |
2.2 S-Ⅱ油田动态分析 | 第24-29页 |
2.2.1 S-Ⅱ油田注入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2.2.2 S-Ⅱ油田生产情况分析 | 第25-29页 |
2.3 S-Ⅱ油田聚驱效果评价 | 第29-38页 |
2.3.1 等值线图 | 第29-34页 |
2.3.2 累计注入与累计产出 | 第34-36页 |
2.3.3 递减曲线 | 第36-37页 |
2.3.4 水驱特征曲线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聚驱存在问题分析 | 第40-47页 |
3.1 产液下降分析 | 第40-43页 |
3.2 注聚突进分析 | 第43-45页 |
3.3 水聚干扰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聚驱调整措施 | 第47-60页 |
4.1 聚驱提液措施 | 第47-52页 |
4.1.1 合理提液时机及提液幅度确定 | 第48-51页 |
4.1.2 提液措施应用效果 | 第51-52页 |
4.2 聚驱调剖措施 | 第52-54页 |
4.2.1 调剖措施室内实验 | 第52-53页 |
4.2.2 调剖措施应用效果 | 第53-54页 |
4.3 注水井转注聚可行性分析 | 第54-58页 |
4.3.1 外部注水井转注聚井可行性分析 | 第55-57页 |
4.3.2 内部注聚井提高注聚量可行性分析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