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美达霉素生物合成中糖基转移酶Med-ORF8和调控蛋白Med-ORF10的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9页
    1.1 微生物天然产物第13-16页
        1.1.1 天然产物概述第13页
        1.1.2 天然产物的挖掘第13-16页
    1.2 美达霉素第16-19页
    1.3 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糖基化和糖基转移酶第19-20页
    1.4 研究转录调控蛋白的常见方法第20-25页
    1.5 R/ET重组工程第25-27页
        1.5.1 Red/ET重组(Red/ET Recombineering)第25-26页
        1.5.2 Red/ET重组技术平台(Red/ET Recombineering)第26-2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1.6.1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6.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9-44页
    2.1 菌株第29页
    2.2 质粒第29-30页
    2.3 本研究所用抗生素的浓度第30页
    2.4 酵母培养基中所使用氨基酸的浓度第30-31页
    2.5 培养基第31-34页
        2.5.1 大肠杆菌培养基第31页
        2.5.2 链霉菌培养基第31-32页
        2.5.3 酵母培养基第32-33页
        2.5.4 试剂和溶液第33-34页
    2.6 实验方法第34-44页
        2.6.1 大肠杆菌的基本操作第34-36页
        2.6.2 链霉菌的基本操作第36-39页
        2.6.3 酵母的培养及相关操作第39-40页
        2.6.4 凝胶迁移实验(EMSA)方法第40-44页
第三章 构建含有med-ORF8突变基因的糖基合成和糖基转移酶基因共表达质粒第44-57页
    3.1 含有突变med-ORF8基因的共表达质粒pAYT55~*的构建第45-50页
        3.1.1 pAYT55-cmccdB质粒的构建第46-49页
        3.1.2 突变质粒pAYT55~*的构建第49-50页
    3.2 重组质粒pAYT55~*在天蓝色链霉菌B135中表达并分析产物第50-55页
        3.2.1 用于接合转移的菌株ET12567/pAYT55~*和ET12567/pAYT55的构建第50-52页
        3.2.2 B135/pAYT55和B135/pAYT55~*的发酵及产物分析第52-55页
    3.3 结果讨论第55-57页
第四章 探究调控蛋白Med-ORF10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第57-63页
    4.1 PCR扩增med-ORF29的启动子片段(P_(med-ORF29))第57-58页
    4.2 生物素标记探针Pmed-ORF29及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第58-59页
    4.3 蛋白Med-ORF10的表达与纯化第59-60页
    4.4 Med-ORF10蛋白与_(Pmed-ORF29)的结合反应第60-61页
    4.5 结果讨论第61-63页
第五章 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Med-ORF10的可能相互作用蛋白第63-83页
    5.1 诱饵质粒pGADT7-med10的构建第64-66页
    5.2 诱饵质粒pGADT7-med10的自激活及毒性检测第66-68页
        5.2.1 酵母菌株Y2Hgold的表型验证第66页
        5.2.2 诱饵质粒pGADT7-med10的毒性检测第66-67页
        5.2.3 诱饵质粒pGADT7-med10的自激活检测第67-68页
    5.3 链霉菌AM7161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第68-75页
        5.3.1 链霉菌AM7161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68页
        5.3.2 基因组DNA的不完全酶切第68-70页
        5.3.3 大规模制备部分酶切的基因组DNA第70-71页
        5.3.4 文库载体pGBKT7的处理第71-72页
        5.3.5 载体与文库酶切片段的连接反应第72-73页
        5.3.6 文库质量鉴定第73-74页
        5.3.7 文库质粒制备第74-75页
    5.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Med-ORF10相互作用的蛋白第75-80页
        5.4.1 文库质粒的大规模转化第75页
        5.4.2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鉴定第75-78页
        5.4.3 阳性克隆质粒的测序分析第78-80页
    5.5 结果讨论第80-83页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象白蚁两株类芽孢杆菌共生菌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下一篇:柳蚕钙整合素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