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的减贫效果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1.3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目标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页
        1.3.2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4-16页
        1.4.1 可能的创新第14-15页
        1.4.2 不足第15-1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6-24页
    2.1 养老保险相关理论第16-17页
    2.2 贫困相关理论第17-18页
    2.3 社会政策介入贫困问题的相关理论第18-19页
    2.4 公共转移影响贫困的国外文献第19-20页
    2.5 公共转移影响贫困的国内文献第20-22页
    2.6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第22-24页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第24-28页
    3.1 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减贫效果的积极作用第24-26页
    3.2 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减贫效果的消极作用第26-28页
        3.2.1 新农保的挤出效应第26-27页
        3.2.2 新农保对老人居住方式的影响第27-28页
第四章 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第28-34页
    4.1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第28页
    4.2 农村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和核心化第28-29页
    4.3 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供养问题第29-32页
        4.3.1 子女外出务工,无暇照料老人第29-30页
        4.3.2 外出务工子女劳动报酬低,福利待遇差第30-32页
    4.4 农村老年人土地养老的缺失第32-34页
        4.4.1 土地占用问题第32页
        4.4.2 农产品价格较低第32页
        4.4.3 农业收入过低第32-34页
第五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第34-36页
    5.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期—五保供养第34页
    5.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期—农村养老保险第34-35页
    5.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35-36页
第六章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第36-39页
    6.1 实证模型第36-37页
    6.2 数据来源第37页
    6.3 变量选择和说明第37-39页
        6.3.1 因变量第37-38页
        6.3.2 自变量第38-39页
第七章 新农保减贫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CHARLS数据第39-49页
    7.1 老年人年龄分布第39页
    7.2 老年人性别分布第39-40页
    7.3 老年人婚姻状态分布第40页
    7.4 老年人文化程度分布第40-41页
    7.5 老年人家庭规模第41-42页
    7.6 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情况第42页
    7.7 老年人照顾孙子女情况第42页
    7.8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供养第42-44页
    7.9 老年人健康状况第44-45页
    7.10 老年人社区状况第45页
    7.11 老年人居住地区分布情况第45页
    7.12 老年人养老金收入情况第45-49页
第八章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9-57页
    8.1 工具变量检验第49-50页
    8.2 贫困率模型估计第50-52页
    8.3 贫困深度模型估计第52-54页
    8.4 贫困强度模型估计第54-57页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57-61页
    9.1 研究结论第57页
    9.2 政策含义第57-59页
        9.2.1 老年人个人层面的建议第57-58页
        9.2.2 村集体层面的建议第58页
        9.2.3 政府层面的建议第58-59页
    9.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合作收益视角的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MVC的股指期货风险监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