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含风力发电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含风电-电动汽车的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含火电/风电/电动汽车协调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4 平抑风电功率波动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基于区域分块考虑风能随机性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23-38页 |
2.1 基于韦布尔分布和马尔科夫链相结合的风机可靠性模型 | 第23-26页 |
2.1.1 风机可靠性模型的两个因素 | 第23页 |
2.1.2 基于韦布尔分布的风能转化模型 | 第23-24页 |
2.1.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风电机组状态模型 | 第24-25页 |
2.1.4 风电机组可靠性模型 | 第25-26页 |
2.2 开关区域块及其搜索方法 | 第26-27页 |
2.3 基于一类负荷区域节点孤岛动态划分策略 | 第27-29页 |
2.3.1 一类负荷区域节点 | 第27-28页 |
2.3.2 孤岛动态划分策略 | 第28-29页 |
2.4 基于开关区域块区域属性的故障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2.4.1 故障分析基本思想 | 第29-30页 |
2.4.2 故障模式分析实例 | 第30-31页 |
2.5 含WTG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流程 | 第31-32页 |
2.6 算例分析 | 第32-36页 |
2.6.1 算例系统 | 第32-33页 |
2.6.2 算例系统区域划分 | 第33页 |
2.6.3 负荷点可靠性指标分析 | 第33-34页 |
2.6.4 系统可靠性指标分析 | 第34-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风电-电动汽车协调调度下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38-50页 |
3.1 集中充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的可靠性建模 | 第38-41页 |
3.1.1 可调度电动汽车数量建模 | 第38-40页 |
3.1.2 电动汽车初始SOC模型 | 第40页 |
3.1.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出力系数模型 | 第40-41页 |
3.2 风电-电动汽车的协调调度 | 第41-43页 |
3.2.1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调度 | 第41页 |
3.2.2 正常状态下风电-电动汽车的协调调度策略 | 第41-42页 |
3.2.3 故障状态下的风电-电动汽车的协调调度 | 第42-43页 |
3.3 含风电-电动汽车的协调调度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43-44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4-48页 |
3.4.1 IEEE-RBTS算例系统 | 第44-46页 |
3.4.2 电动汽车接入对可靠性影响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计及旋转备用的电动汽车与风电/火电协调优化 | 第50-61页 |
4.1 风电预测误差 | 第50页 |
4.2 风电-电动汽车协调策略 | 第50-51页 |
4.2.1 配电网峰谷平时段划分 | 第50-51页 |
4.2.2 风电-电动汽车协调策略 | 第51页 |
4.3 风电-电动汽车-火电协调优化模型 | 第51-52页 |
4.4 约束条件 | 第52-53页 |
4.5 模型求解 | 第53-54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54-60页 |
4.6.1 算例参数 | 第54-55页 |
4.6.2 仿真分析 | 第55-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平抑风电波动的混合储能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 第61-73页 |
5.1 平抑风电波动的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 第61-63页 |
5.2 变滤波时间常数的模糊控制方法 | 第63-65页 |
5.2.1 变滤波时间常数的模糊控制方法 | 第63-65页 |
5.2.2 变滤波时间常数的基本步骤 | 第65页 |
5.3 混合储能的功率转移协调控制方法 | 第65-67页 |
5.3.1 基于超级电容SOC的转移功率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5.3.2 功率转移的协调调度策略 | 第66-67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67-72页 |
5.4.1 算例系统 | 第67-68页 |
5.4.2 风电平抑控制效果仿真分析 | 第68-69页 |
5.4.3 滤波时间常数T1的对比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5.4.4 混合储能功率分配的仿真分析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