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见义勇为概述 | 第15-21页 |
2.1 见义勇为的概念及认定标准 | 第15-19页 |
2.1.1 见义勇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 | 第16-19页 |
2.2 见义勇为的分类及法律关系分析 | 第19-21页 |
2.2.1 防止侵害类型的见义勇为及法律关系分析 | 第19-20页 |
2.2.2 无因管理类型的见义勇为及法律关系分析 | 第20页 |
2.2.3 保护国家和社会财产类型的见义勇为及法律关系分析 | 第20-21页 |
3 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域外规定 | 第21-29页 |
3.1 英美法系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1-22页 |
3.1.1 美国对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1-22页 |
3.1.2 英国对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2页 |
3.2 大陆法系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2-27页 |
3.2.1 德国、法国对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3-25页 |
3.2.2 日本对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5页 |
3.2.3 意大利对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规定 | 第25-27页 |
3.3 两大法系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规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7-29页 |
4 我国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现状及其不足 | 第29-36页 |
4.1 我国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现状 | 第29-33页 |
4.1.1 我国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立法现状 | 第29-30页 |
4.1.2 我国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的司法现状 | 第30-33页 |
4.2 我国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2.1 补偿的原则、义务性质不明确 | 第33-34页 |
4.2.2 补偿的法律关系主体不具体 | 第34页 |
4.2.3 补偿的标准和范围难操作 | 第34-35页 |
4.2.4 补偿的程序性规定不合理 | 第35-36页 |
5 见义勇为者损失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6-42页 |
5.1 细化补偿原则、义务性质 | 第36-37页 |
5.1.1 确立公平责任原则为核心原则 | 第36页 |
5.1.2 厘清补偿填补损失性质 | 第36-37页 |
5.2 具体界定补偿的法律关系主体 | 第37-39页 |
5.2.1 补偿的请求权人——见义勇为者 | 第37页 |
5.2.2 补偿的义务主体——受益人 | 第37-39页 |
5.3 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 | 第39-40页 |
5.3.1 确立受益范围和损失范围的双重补偿标准 | 第39页 |
5.3.2 排除精神损害补偿与报酬请求 | 第39-40页 |
5.4 统一规范补偿程序 | 第40-42页 |
5.4.1 明确补偿、赔偿无先后顺序 | 第40页 |
5.4.2 规范行使权利起算时效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