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粒形相关性状和柱头外露率QTL定位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植物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第11页
    1.2 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11-20页
        1.2.1 QTL作图的群体的选择第12-15页
        1.2.2 遗传标记的选择第15-18页
        1.2.3 QTL定位的方法第18-19页
        1.2.4 影响QTL检测的因素第19-20页
    1.3 水稻粒形、千粒重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1 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的相关性第20页
        1.3.2 粒形、千粒重QTL的定位研究第20-21页
    1.4 水稻柱头外露的研究现状第21-24页
        1.4.1 水稻柱头外露率的定义第21-22页
        1.4.2 柱头外露QTL的定位研究第22-23页
        1.4.3 柱头外露率与花器官的关系第23页
        1.4.4 GS3基因和柱头外露率的关系第23-24页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5.1 研究内容第24页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水稻农艺性状QTL的遗传定位第25-43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6-28页
        2.2.1 供试材料第26页
        2.2.2 实验技术路线第26页
        2.2.3 群体构建第26-27页
        2.2.4 广占 63-4S/TGMS29衍生的群体性状考察第27页
        2.2.5 遗传连锁图谱和数据分析第27-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7页
        2.3.1 TGMS29/广占 63-4S F2和F3群体的表形考察第28-30页
        2.3.2 SSR标记检测水稻农艺性状QTL第30-33页
        2.3.3 中国种子公司芯片标记检测水稻农艺性状QTL第33-37页
    2.4 讨论第37-42页
        2.4.1 粒长、粒宽、粒厚、千粒重和柱头外露间的相关性第37-38页
        2.4.2 QTL的稳定性第38页
        2.4.3 两种标记检测对比第38-39页
        2.4.4 与前人结果比较第39-42页
    2.5 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0页
实验方法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早期共生信号传导途径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下一篇:玉米耐渍性位点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