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理论的心理资本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 第13页 |
2.2 心理资本的结构 | 第13-15页 |
2.3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15页 |
2.4 心理资本的功能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2.5 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型 | 第16-18页 |
2.6 心理资本干预的实证研究 | 第18-20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0-26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3.4 被试选取和分组 | 第21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6 方案设计 | 第22-26页 |
3.6.1 实验组一的单次聚焦微干预的实施方案 | 第22-23页 |
3.6.2 单次聚焦微干预方案设计的依据 | 第23-24页 |
3.6.3 实验组二的分维度四次干预方案 | 第24-25页 |
3.6.4 分维度四次干预方案设计的依据 | 第25页 |
3.6.5 对照组的适应力提升主题的团体辅导训练 | 第25-26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4.1 数据回收情况 | 第26页 |
4.2 三个组被试干预前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26页 |
4.3 三个组后测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比较 | 第26-28页 |
4.4 三个组各自的前后测配对比较 | 第28-30页 |
4.4.1 实验组一的前后测比较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4.4.2 实验组二的前后测比较结果比较 | 第29页 |
4.4.3 对照组的前后测比较结果比较 | 第29-30页 |
4.5 实验组二的前测、追踪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0页 |
4.5.1 组二的前测、追踪一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0页 |
4.5.2 组二的前测、追踪二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0页 |
4.6 实验组二后测、追踪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0-33页 |
4.6.1 组二的后测、追踪一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0-31页 |
4.6.2 组二的后测、追踪二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1页 |
4.6.3 组二的追踪一、追踪二测验的结果比较 | 第31-33页 |
5 结果的主观分析 | 第33-35页 |
5.1 团体成员反馈 | 第33-34页 |
5.2 团体领导者的观察评估 | 第34-35页 |
6 讨论 | 第35-40页 |
6.1 被试的特点 | 第35-36页 |
6.2 干预活动安排的特点 | 第36-37页 |
6.3 两种干预形式的有效性讨论 | 第37-38页 |
6.4 干预效果的持续性分析 | 第38-40页 |
7 结论 | 第40-41页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